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袖也添暖

(2013-01-09 14:02:05)
标签:

中华手工

2013年1月

取暖

文化

谈资

古人取暖,各有妙招。有借火之热气取暖,也有借水温取暖,更不知所谓者便妙妓怀中御寒气,将红袖添香变为红袖添暖,大煞风景。

 

红袖也添暖

/年年

 

读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深深地感受到古代冬天的严寒。不禁想,古代还没有温室效应,冬天比现在更寒冷而漫长,然而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他们是如何取暖?如何度过漫漫寒冬呢?

 

撷取天火暖人间

自从祝融将天火从光明宫带到人间,火就成了驱寒利器。古人取暖主要方法就是烤火,不过,仅靠“火盆”太不“给力”,于是,烤火也分出三六九等来,乞丐有堆火就好,贫寒人家用土坑烧炭取暖,条件稍好者用泥盆装做饭的“灶灰”取暖,富贵人家有熏笼、手炉,烧好炭,帝王之家更为考究精致……

《甄嬛传》里,失宠的安陵容被欺负,丫头宝娟就抱怨:“这大冬天,没有地龙,可要冻死了。”这地龙,是明清宫廷最佳供暖设备。为了不冻着皇室贵人,古代宫廷建筑师费煞苦心,将宫廷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火道,添火的灶口设置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灶口烧上木炭火,热力就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了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还设置了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妃子、贵人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和“暖阁”,使得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得准备活力旺、无烟无味的优质炭。最好的炭是西凉国进贡的“瑞炭”,长尺余,坚硬如铁,每条可烧十日,无焰有火,热气逼人。重要如斯,宫廷专门设置了冬季供暖的“惜薪司”,其官员还可直达皇帝御前,有“近侍牌子”之称。可见,烧火丫头也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短短二十字,就把冬日飞雪的夜晚与朋友围炉对酒的情趣写得活灵活现。

这个火炉,又叫熏笼,是在泥盆上编一个竹罩笼,装上炭火,可以烤火,也可熏香、熏被,兼具双职,所以竹笼在编织时,不像竹篓编那么板实,而是稀疏有孔洞,便于热力发散。在严冬,一家人围笼而坐,熏笼上罩上一床薄被,喝茶聊天,还可在炭火中烧点红薯、花生,格外温馨。日本榻榻米上的暖桌大约是从此借鉴而来的吧。

熏笼有大有小,小者可以手提为手炉,暖脚则为脚炉,大者可高一米。《红楼梦》中,“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睡也在熏笼上。后来麝月出去,晴雯想吓唬她,没加衣服就下了熏笼,被寒风一吹,又赶紧回到熏笼上,一冷一热病倒,才有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熏笼能坐还能睡,可见巨大。

暖手者还有小手炉。相传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借个汤婆睡到明

苏东坡一日调侃佛印,问:“你有妻子没?”佛印笑答:“有,两个。”东坡吃了一惊,佛印笑着说:“我夏日拥抱‘竹夫人’,冬日怀揣‘汤婆子’,可不就是两个妻子。”苏东坡只好大笑。

“汤”是江南方言,指煮开的水,“婆子”自然是女人之意,可同床而眠,还能送来丝丝暖意,于是有了这戏谑的名字。


更多内容,请见中华手工 2013年1月刊 谈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