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期好生活——烟云皆过眼 可以留小筑

标签:
杂谈好生活中华手工 |
吕耀洪
番禺著名的私家园林——可以小筑园主。1966年出生的吕耀洪,自幼喜欢读书,却因家贫,未读完初中便辍学。那时的他一定不会想到,日后他亲手筑成的“可以小筑”会成为当地一个文化符号。
“可以”是一座私人园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烟云皆过眼 可以留小筑
文/Cat
吕耀洪用了6年的时间亲手建了这座雕梁画栋、碧瓦朱甍的园林,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宝贝放进去,观赏、把玩、日用。吕耀洪说,好东西就是要拿来用的。
他和家人在这园林里看书、写字、听戏、叹茶、家宴、赏宝,看花落听风吟,晴耕雨读,过着古代名士般的逍遥日子。
如此漂亮的园林,他不独占,每天都有街坊邻居或者慕名而来的游客,随时走进来到处摸摸看看,俨然成了免费的景点和当地的文化符号。他说,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与其说他造了一座藏满宝物的园林,不如说,他是在造心中的天堂。
众乐小筑
第一次到可以小筑来采访吕耀洪,留下最深印象的并非仅仅是他建造了这座园林,而是那种迥异于都市的、大宅门里的那种神秘祥和返璞归真的气氛。
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大稳村。远远就看到一座飞檐斗角的大宅子,就知道可以小筑到了。古典木门的旁边,贴着一副藏头格对联:“可耕可憩留天地,以敬己诚观古今。”这也正是可以小筑取名的由来。
很多人以为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小筑是国有的艺术园林景点,可事实上,可以小筑是不折不扣的私人住宅,吕耀洪把兄弟几个的宅基地打通,一家人像旧时的大家族一样温馨和睦地住在一起。
可以小筑完全按照吕耀洪的设计建造,他把自己喜欢的风格:充满古典情怀的徽派建筑、广东特色的岭南建筑、体现平等友爱的福建围屋结合在这座园林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门口右边的“戏台”,爱交朋友的吕耀洪经常在家里搞家宴,节日的时候会请戏班来助兴,兴致高时,他还会唱上一段。
可以小筑里处处雕梁画栋,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更兼古筝悠扬,无一不是古色古香。置身其中,仿佛走进古典时代大户人家的庄园。园林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均出自吕耀洪的设计;家中摆放的桌台椅凳、艺术展品,皆是他的收藏。
令人叹为观止的不单是建筑之精致、园林之静美,他与家人在入住的同时做出一个决定:免费开放家宅给游人参观。
“同人分享,自己也会很开心。”吕耀洪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在那间状似客家围屋的圆形茶室里面,他坐在龙眼树根做成的座位上,拿出一对“青蛙王子”紫砂茶壶和精致的青花杯,一边给我们泡茶、斟茶,一边说起他的故事。
吕耀洪是番禺本地人,在商海辛苦打拼多年,经历过无数惊涛骇浪,始终坚持内心的操守,以追求“真善美”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身上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更显珍贵。
藏以致用
“我不算收藏家,但我收藏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拿来用的。而且来的时候有故事,我喜欢研究这些藏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所以我收藏的很多东西,专家都不知道在古代是做什么用途的。”
收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宫廷、官府、民间,数千年来乐此不疲。于是,有了唐太宗将王羲之真迹悉数埋入地下的历史故事,有了洛阳铲的产生,有了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无数的美丽珍宝。
过去,大多数收藏家收藏的目的是为了鉴赏。例如苏东坡在为王驸马晋卿作宝绘堂序的时候,曾把收藏比喻为“烟云过眼”。不过也有一些收藏家将藏品视为个人私有物,秘不外传,形成了垄断藏品的局面。更有甚者,将藏品待价而沽,作为发财牟利的一种手段。他们认为收藏品可以升值,比藏品当成商品,纯粹就是个赚钱的手段。
对于收藏,吕耀洪认为同做人一样,关键在于心态。“怎样的心态,决定你有怎样的收藏。”他表示收藏是一种乐趣,艺术放于第一位,而非投资赚钱,而藏品就是要日用,在日用中更能发现古人的智慧和藏品的美,收藏者对藏品的认识能够得到深化。
比如,他的睡床是一张古典红木大床,靠墙的一面放置着一排雕花书柜,既能放书还有装饰的作用,晚上睡前看看书,累了把书随手一放就能安睡“读古人书,从中体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并没有把收藏当成一种负担。“生活大于收藏,藏品不能束之高阁,而是就是要拿来用的。”
可以小筑落成之后免费对外开放,每日里游人络绎不绝,他的双亲喜人多热闹,遂皆大欢喜。说这话时,他那已届90岁高龄的老母亲拄着龙头拐杖经过,身板还很硬朗。“上天待我不薄。”他说。那根拐杖,来自他6年前的收藏,是一个孝子送给年迈母亲的最好礼物。
既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三味,吕耀洪自然视收藏为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绝无功利心。“收藏要随遇而安,因为收藏是一种缘。”所以,他的收藏没有一定的方向与标准,完全是心血来潮,兴之所至。甚至越看不懂的越喜欢,买回家去慢慢琢磨,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他笑言,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他的最爱,因为每一次收藏,世界和文化都向他展开一个全新的天地。“从这个角度看,收藏其实不单是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同时也是收藏自己的眼光、修养和艺术品位。”他总结道。
他推崇老庄之说,提倡顺应自然,接受藏品的缺陷美。理由是经过历史风尘的侵蚀,没有一件藏品是完美无瑕的。他随手拿出一块收藏多年的璞,一半是顽石,一半是晶莹温润的玉。“世上其实没有完美的东西,你收藏美丽的同时也收藏了她们的瑕疵。”
吕耀洪的心里常怀感恩,也正因此让他收藏了更多好的藏品。他曾经有机会收半套完整的古典家具,那是一位老人的儿子分家获得的财产,吕耀洪去的时候看到心酸垂泪的老人,安慰老人说,你想这些东西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过来看。老人家每次来吕耀洪都会殷勤招待。吕耀洪说如果他以后能收全这全套的家具,就专门为这套家具建一个展览馆,给大家免费参观。
工艺之魅
“没事的时候,我就出去拜访传统的手工艺人,跟他们探讨传统手工艺,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魅力。”
因工作关系,吕耀洪得以大量接触中国传统工艺。对于现代人早已陌生的民间工艺,他一直情有独种。一方皮影、一幅剪纸、一套箱柜、一张木桌、一台石磨,他都视若珙璧。它们质朴,就像民间老屋瓦檐上生长的野花野草,在历史的风里雨里几度枯荣,回黄转绿,有着泥土般朴素而芬芳的气息。
在戏台左侧的小厢房两边墙壁上,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组皮影人物造型剪纸,其历史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正是这些工艺品,使他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之所在,理解了无名劳动者对文化的贡献,理解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人创造了艺术,艺术给了人在严酷自然条件下顽强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吕耀洪曾经前往一个古村落拜访一位制作金砖的老人,他十分感慨,在已经工业化的时代,中国传统工艺正在迅速失传。有许多民间绝技后继无人,正在绝迹。即使不绝迹,工艺水平本身,尤其是其内含的精神气质,由于传承无方,也在急速地退化。
因此,他提出人不能忘本,不能盲目崇洋,如果一味否定过去,实际上无法取得进步。
这应当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会选择浓郁的中式风格装修私宅。他收藏,他生活其中,人与物,浑然成为一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