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意改造,更有着人们关于未来生活的时尚创意。
天工慈城
文/《中华手工》记者 蔡运彬
10月17日,太阳殿路的街巷显得格外热闹。人力三轮车比往常忙了许多,清脆的铃声在古城的空气中荡漾开去。离宁波约15公里的慈城,一场精彩的工艺大展正在冯俞宅里进行。
冯俞宅去年被认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奖。阳光洒在斑驳的老墙上,头发花白的大师向人们展示着关于青花瓷、泥人、紫砂以及坐具和布文化这样几千年的话题。古城、工艺、大师,相得益彰,让人仿佛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悠然而行。

从“母亲的艺术”走来
在冯俞宅不远处,冯岳彩绘台门已经成为许多人熟悉的名字,一年前的“母亲的艺术”展览为这里带来了名气。
沿着笔直的井字形道路,拐上太湖路上的冯岳彩绘台门,门口竖着高高的旗幡:母亲的艺术。一年的风雨已经使庭院里的蓝印花布变了颜色,但陈列馆里的刺绣、剪纸、中国结、蓝印花布、女红等大师作品或藏品,依然浓郁灿烂、美丽动人,如阳光一样铺洒开来,远远地便能感受到它的温度。
还记得黄永松在去年的开幕式上,提醒参观者注意刺绣馆那幅《郭子仪祝寿图》时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主持刺绣的那一位绣娘,她是如何去布局这样一个七子八婿的大场面,如何用32种针法去描摹各种物件的质地,包括人的皮肤,去组成这样一幅2米长的画卷。”大门敞开的那一瞬,所有人眼前忽然一亮,恍然进入另一个世界。
从2007年开始,台湾《汉声》杂志的创始人、发行人黄永松无数次来到这里,他怀抱着呵护民间传统工艺的理想,希望能给这个千年古县城的未来发展带来一些有别于周庄、凤凰的东西。当“母亲的艺术六展”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许多人对这片蕴涵着丰富文化因子的土地顿时充满了好感,一种久违的宁静仿佛让他们找到了对理想生活的现实解读。
时光似乎在这座古城从来没有流走,同样的场景在一年之后再现,只不过这一次将地点从冯岳彩绘台门搬到了冯俞宅。

流动的艺术节
从迈入冯俞宅大门的第一刻起,我们便被笼罩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之中。
“2010慈城工艺五展”的第一个展便是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斑驳的墙上画着一只硕大的青花大花瓶,门口摆着一口硕大的青花瓷缸,在黑瓦蓝天下,这幅画面成为很多人留影的背景。
白釉蓝花的青花瓷,是手绘在瓷胎上的国画。“景德镇青花瓷展”如实传达青花瓷的风姿神韵。在四个展厅里,不仅可以看到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还有大量仿真经典展品,展厅的背景都是取自原器物的图像,放大为绘画长卷,布置在环形的立体空间中,与展品相映成趣。
右侧展厅是当代青花大王黄卖九先生的青花作品及分水工艺解析。瓷坯为纸,青料当墨,在继承和发扬前辈王步先生青花分水技法的基础上,黄卖九不断突破技法与材料的限制,形成了独特的“黄卖九分水写意画法”,他的作品简其形合其神,他的分水技法下笔如神,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水墨画的无尽韵味。
走出青花瓷馆,在一个开阔的院落里,围满了一大圈人。两位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的代表性传承人喻湘涟、王南仙正在现场表演捏塑和彩绘的技艺。谈笑间,只见一团黑泥渐渐有了形状、神态,在手中活了过来,你似乎能感受到它在对你笑呢。

惠山泥人是江南民间艺术一绝,题材丰富,塑彩传神。用惠山油润黑泥作成的泥人,传说已经历了四百多年历史,因积累历代艺人经验成为程序化的法则,至今仍然传习不绝。在工艺区展厅,如实再现了惠山泥人的制作技法,不仅有图解,还有表现制作法则的头模、工具等,以实物和彩图配合,尤其是通过《贵妃醉酒》全工序,可以真切地认识手捏戏文的独到之处。
进入宜兴紫砂茶壶展馆,首先看到的是“一把掇只壶”,展示的是紫砂名家高振宇的一件紫砂壶实物,在投影中可旋转多角度欣赏。左侧墙面展示的是历史篇章,概述了宜兴紫砂茶壶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再往前则是曲桌流壶的欣赏区,依紫砂壶造型分为光货类、筋纹类、花货类三个段落。三十米长的折曲木桌中心带,流淌着每一类别的典型茶壶;代替河岸的竹帘,墙面悬挂相应的名壶大图,两相呼应,呈现紫砂茶壶的形、神、气、韵。走过欣赏区,步入工艺区,离场的时候,你还可以盖几个“壶图”印章在本子上,或者手背上。
如果说前面几个展厅是“泥”的艺术,那么坐具展则是一部精彩的“木”文化的大戏。

在画着一把椅子和写有“请坐”两个大字的墙边,从一道小门穿进去,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五开间的实物展示区,你可以看到上自明代下至民国三百余年的百姓日用坐具,遍及生活的各方面。人的一生与椅子息息相关,在中庭,“请坐一生”的装置给人无限联想,你会发现从出生到老去,每个人都坐过无数种椅子,想起其他人,想起历代古人,无一例外。
按照坐具的不同功能,展厅划分为厅堂、书房、内房、生活休闲及其他坐具,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等名画中,有大量的人物和坐具出现,放大的图像和真实的座椅,置放在精心设计的明镜空间,虚实相应,恍若走进了古人的生活。
在工艺技术区里,还特意复制实物展示区的一件灯挂椅,将全部工艺过程展示出来,传统木工手艺的独到之处,在此展露无遗。
走出冯俞宅,回味良多。古人依循天时,就地取材,以精湛的手工做出朴素的实用物品,不仅蕴含生活智慧及审美观念,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礼仪。悠游其中,神通古今。

民间工艺的新故乡
可以说,“工艺五展”是黄永松献给慈城的礼物,也是献给他自己的礼物。开展的那一天,正是黄永松67岁的生日。那一夜,慈城古县城开发公司的管理团队,与来自台湾的老朋友陈夏生夫妇和粘碧华夫妇,以及国内工艺届泰斗级人物张道一先生和工艺大师黄卖九等,度过了一个热闹而诗意的夜晚。
“工艺五展”将持续展出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展览为慈城带来了人气,在老城的街头,常常能见到拿着相机和背着旅行包的外地人。
黄永松说,在宁波慈城推动工艺大展别具深意:由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整理深厚的工艺智慧,展出并研究以构成完整的知识;如此可让老手艺与新创意,让工艺大师与设计新人在慈城交流。而慈城周边的宁波及长三角的制造业,可来学习传统的工艺知识,并分享民族新风格的设计成果。这是天工慈城的功能,也正是促进“制造”迈向“创造”、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工作。
从2007年到2010年,已走了三个年头。无论是对古城的管理者还是对黄永松来说,“天工慈城”仅仅只是开了一个头。在他们心里,是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工艺的故乡。在这里开设手工艺私塾,民间工艺大师在这里带徒弟,每一项工艺都成立研究组织,工艺师有学徒和研究人员帮着他整理、记录。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复活,从而启发年轻的设计力量,并让这些结合了传统工艺的设计帮助当地发达的制造业完成产业升级,使它们不再仅仅是代工厂,而是成为有自主品牌和设计的企业。
这种称之为“产官学艺民”垂直整合的模式,已经初现端倪。尽管对某些挑剔的人来说,这些想法有点过于理想化,但古城的保护与再利用取得的成绩,多少让他们安心。也许多年以后,再回头看这群为梦想奋斗的人,你会由衷地感谢他们为之所付出的心血和种种努力!

手记:
离开慈城的那天,我们借来自行车,在秋日的阳光下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和碧波微荡的慈湖边。天很蓝,远处的山下,狗叫声随风飘来,让人有一种如梦的幻觉。
也许是巧合,早在17世纪宋应星创作的与考取功名毫不相关的著作《天工开物》,在离奇失传之后又偶然从海外传回,这本著作的初刻本就藏在距离慈城20分钟车程的天一阁。400年后,这里诞生了“天工慈城”。
据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讲,慈城遵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规矩,风水极好,在历史上有过非常繁华的时代,历朝历代共出过519个进士。旧时每逢年节,当官的回乡的官轿、随扈挤满慈城,如今当地人向外乡人讲起这一段历史时,仍然眉飞色舞。
但是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原先的好风水成了现代工商业发展的障碍。经济重心转到宁波的三江口去了,慈城成了宁波最边缘的小镇。
如果没有那些工艺大师的作品,没有那些暖暖的手工,没有那些留住时光的展览,这里也许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幸而他们选择了手工,因为手工,才有了这座小城别样的气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