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主:廖一琳、刘云天夫妇
面积:一亩自建院落
装修:50万元
当越来越多人为一套狭小逼仄的公寓背负一生贷款时,廖一琳和丈夫却转过身把家迁往了京城外。两个人、两条狗、一只猫、一只鸟,构成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家。

转身即乡居
文/《中华手工》记者 黄利君
第一次踏进廖一琳的家,总觉得奢华得有些不真实。说它奢华并不是指这里装潢得贴金镶银,亦不是家里堆满哪朝哪代的古董瓷器,而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这座宽敞得有些空荡荡的庭院让人游离于现实外。这座四合院所有房间超过300平方米,一前一后的两个院子又占了400平方米。庭院里歪歪斜斜地种着树,树荫下是泡菜和储水的两只大坛,院子里摆放着木质的桌子和椅子,一条狗则安逸地躺在树荫里乘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的梦想,廖一琳夫妇轻轻松松地实现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
2007年,当廖一琳和丈夫准备在北京添置一套房产安定下来时,他们被高昂的房价震撼了,手里的钱仅够海淀区一套房龄超过20年的两居室首付。那时朋友的画廊在798开业,邀请廖一琳夫妇前往,哪知廖一琳却在798附近迷了路。这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小树林,它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旁边食品厂进进出出的工人和工厂下班时的热闹让廖一琳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生活在昆明厂区的情景。正值深秋,路边的雏菊和啁啁鸣唱的小鸟让她心动不已。如果能把家安在这里该多好!
和附近村民聊,廖一琳惊喜地发现,在这里租一亩地10年才2万元租金。一亩地多大?它代表着宽敞的工作室、巨大的储藏间,甚至一个可以随便遛狗的庭院。而这里虽然远离主城,但只要错开拥堵的高峰时段,开车上机场高速路到建国门,也只需20多分钟,十分适合都市SOHU一族的夫妻俩。退一步海阔天空,廖一琳决定把家安在这里。
盖一座房子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刘云天、廖一琳夫妇而言,并非难事。在水泥森林里滚爬多年的刘云天希望建一座纯粹的中国四合院,廖一琳则希望继续发挥自己擅长的中西混搭风格装扮这个家。
彼时,整座北京城都在大兴土木,二环许多上了年岁的老胡同都被拆了重建,许多直径超过30厘米的房梁被贱价出售,廖一琳惊喜地拖着丈夫扛了数根回来。这些被人废弃的老房梁,又被刘云天作为房梁安在了自家屋顶上,支撑着这个青砖白瓦土红外墙的家。
那些低价买回来的老梁木,除了上房,还剩了些。廖一琳画好了设计图,做成自己喜欢的桌子和椅子。这些老榆木、柏木做成的家具,榫卯结构,没有金属合页,全靠木头轴咬合,木质的花纹透着岁月沉淀后安稳的气息。它们有光泽,有裂缝,有生命的感觉。廖一琳说,坐在桌前吃饭、画画或是做手工,稍一恍惚仿佛就能听到几十年前植物的叹息,奇妙无比。
在两人眼里,家虽是四合院的外表,但一定要有适应现代生活的心。因为是四合院,采光不如高层公寓明亮。刘云天把每扇门都做成了双开玻璃门,又每隔一米墙开了一个接近2平方米左右的窗。窗户被廖一琳涂成了海洋的蓝色,连同红色的外墙一起,构成了家的主色调。

捡回来的美好时光
习惯了城市窄小逼仄的居住空间,行走在廖一琳的家里,记者总觉得有些不真实。进得正门,是一个独立小院,小院前是一间工人房,再往里走,是一个80平方米的工作室,整面的玻璃墙让房间明亮得从早到晚都不用开灯。这里有夫妻俩工作使用的电脑、画架,还有刘云天喜欢的木雕。忙起来两人在这儿加班加点地赶图,闲下来又干脆在此做做木工。因为喜欢自己动手,刘云天把连着工作室的空地又搭了个阳光房,顶上铺满透明的玻璃,一面墙壁则镶嵌着大块的鹅卵石。春天,光从屋顶直直地射下,温暖地照耀在阳光房的木制佛像上,而夏天屋外繁茂的树则保护着这间透明房。
廖一林说,生活在这里,除了工作室安装了空调外,包括卧室在内的所有房间都没有人造冷气。不是因为耐热,在这座被绿树环绕的郊区小屋里,即使夏季温度也不算高。于是廖一琳让丈夫在阳光房的旁边又搭了一个三面透风的亭子,亭子沿墙的壁上沿袭了阳光房的鹅卵石风格,又搭了几根石条,放上几个蓝绿的丝绒靠背,夏天,吹着院中微微的风,听养的鸟在笼中上下翻跳,看着远处打盹的狗和嬉戏的猫,廖一琳可以翻着喜欢的书,悠闲地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许多意外也成就了这个特别的家。在廖一琳的规划里,原本应该盖厨房的地方却有一棵上了年纪的树。树歪歪斜斜要一个成人才能抱住,是舍弃厨房还是砍掉老树?犹豫再三,廖一琳决定在厨房顶上挖一个洞,让厨房与老树和谐共处。被人拆下里重新赋予生命的横梁在厨房里与老树一起生活,虽然厨房顶经常有因老树生长而浸透屋顶的水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使用。而老树就在灶台旁,廖一琳在树干上钉上钉子,洗好的锅随手就挂上了树。
雨后初晴的清晨,廖一琳也会挎着篮子去树林里采蘑菇,坐在厨房的小凳子上,她把蘑菇一颗一颗地串起来,挂在厨房的横梁上晒成蘑菇干。这些因地制宜的菌类和蔬菜,是夫妻俩和前来做客朋友们的最爱。
附近农户用以喂牛喂马的食槽也被廖一琳捡了回来。食槽是农户家用了几十年的老货,适宜的大小浅浅的坑,很适合堆放小物。廖一琳把它洗刷干净,重新上了一层透明的漆,安上像青蛙蹼那样的脚,放在客厅里当作茶几使用。
还有被人扔掉的老式三轮车轮子,也被廖一琳捡了回来。4个车咕噜刷成和门一样的蓝色,再在上面铺上一层钢化玻璃板。夏天凉爽的傍晚,冬天暖阳照耀的午后,坐在后院这个可以移动的桌子前吃饭喝茶,看书聊天,户外的美好时光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轮子里慢慢地荡漾开去。

山居岁月苦中作乐
然而居住在这里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太过郊区,才搬来这里时,几乎连电都没有。幸好旁边的食品厂有工业用电,刘云天和厂里沟通,拉了一条线来。由于没有市政饮水管道,家中大部分用水都来自挖掘的水井,只有饮用的矿泉水才从市区一桶桶地买回。为了解决生活污水,他俩又想办法把下水道汇入附近食品厂宿舍的污水排水道,才最终解决了生活的难题。
开始的两年,因为没有暖气,屋子的冬天冷得跟地窖似的,廖一琳请来泥水师傅砌了个壁炉。冬天的夜晚,廖一琳把从邻居那买来的土豆埋进火灰堆,再围着熊熊火焰工作或阅读。烤好的土豆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经常是还未熟透,就被两人心急地挖了出来。
然而国内的泥水匠对壁炉这样的舶来品,只能依葫芦画瓢做个大概,时间长了,壁炉周围全是深深浅浅的裂缝。第二年冬天来临时,廖一琳发现休息了一年的壁炉一点上火,整个起居室里里外外都是烟。为了取暖,廖一琳联系青岛专做外贸单的铜器壁炉厂家,人家却因单小,不接她的活,迫于无奈,她只能买了锅炉安在室外,这才解决了屋子的冬季取暖。
与闹市区相比,虽然麻烦很多,但居住在此两年,廖一琳和丈夫却发觉乡野生活的乐趣远远高于城市繁华的便利。如果没有工作需要外出,他们大都呆在这个家里。
修剪庭院,栽种果树,在亭子旁挖一个沟渠养几尾锦鲤,然后又填上沟渠,放土栽花。离家步行一分钟就是一家五星级酒店设在郊区的面包工坊,每个外出遛狗的傍晚,廖一琳总会被甜腻的面包香吸引,捧回一大包甜面包圈或点心,撒在院子里,引来一群归巢麻雀啄食,两只狗也在甜腻的香气里幸福地狂叫。
当全国人都在为高房价咒骂,感叹房子绑缚自己的一生时,廖一琳夫妇却以完美的转身,寻找到了更适宜自己居住的生活方式。挖井取水,牵线引电,修壁炉,买锅炉用以冬季取暖,他俩不停地面对问题,又一点点地解决着问题,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建造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家。
廖一琳说,她不羡慕彼得·梅尔在《永远的普罗旺斯》中营造的山居生活,因为他俩已经在北京城外实现了这一生活理想,真真实实地实践了令人向往的乡居岁月。
廖一琳的提示:
1.自建房多在郊区,一般只适合工作时间不固定的SOHU一族和有车一族。非上下班拥堵时,从家到建国门,开车走高速路仅20多分钟,但遇上塞车则远不止这个时间。
2地处郊区,房子的水电气以及供暖问题都需自己解决,修建和装修时面临的问题是普通公寓的若干倍。如若真心要修建这样的自建屋,对此要有充分思想准备。
3.这座房子租用农民宅基地10年,租金2万元,修建+装修+家具一共50万元。然而10年土地到期后,很可能面临土地主人涨价的可能,如若政策有变动,房屋也很可能面临拆迁的危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