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碗窑,春去春又来

(2009-05-11 09:42:00)
标签:

中华手工

碗窑

瓷器

温州苍南县

2009年5月号

杂谈

深山绿林中,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若隐若现,蜿蜒的山道将一家一户串联起来,在那静静的村道上走一走,不仅能观看古老的制碗工艺,也能自己动手做一做泥碗,还能看到梁家辉住过的房子。

 

文/樱雪

碗窑古村,一片原生态的静寂。

曾经,它是江南赫赫有名的瓷器生产基地,最繁忙时,40多个水碓,18条龙窑同时开工,整村彻夜不眠。它可与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两大官窑相媲美,其手工烧制的青花陶瓷、碗、盆、杯、盏远销沪、赣、闽、台等地

今,当年的18条龙窑不产碗,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一条,断断续续地烧着耐火砖……当年盛产的碗制品已不多见,偶有村民藏的也已积满灰尘,破损不堪。那些制碗的手艺更是几近失传

2005年“五一”前夕,幽静的碗窑古村热闹空前。电影《长恨歌》剧组选址此处拍摄外景。这个或许不为大家所知,或许已被大家淡忘的村落,因梁家辉等人的到来,唤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成了喜好访古探幽者的旅游胜地,而其传承了300多年的制碗工艺也逐渐转变成一个旅游项目。

 

前尘繁华似如水

仅十几户人家的碗窑村,地处温州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背山临水,满目苍翠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在深山绿林中若隐若现,蜿蜒的山道将一家一户串联起来,犹如人间仙境。一座拱桥一条公路,连通了四方,保持了古村落的原汁原味。

清澈的山泉顺着山道流过,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山泉哗哗流淌的声音。沿着石头小道拾级而上,两边满是形态各异、颇具特色的吊脚楼,旧损的石砖外墙,记录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村子中心,雕梁画栋的古、古戏台对峙而立,证了碗窑曾经的繁华。几百年来,碗窑的陶瓷制作工艺一直保留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厂房矮小,工具简陋,借用水碓舂土。来过此地的专家,誉它为“明清时期手工业制碗的活博物馆”。

据记载,当年碗窑辉煌时,宾客云集,热闹非凡。小小的村落,竟吸引了40余姓聚居,拥有18座龙窑!窑由土砖拱砌,沿坡而上,层层叠叠,共有八级,故名阶级窑。每件成品从备料到出窑,要经十几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那时,村里除极少数人在经营小客栈外,其余3000余人基本秉传祖业,埋头做碗。尽管如此,生产的青花陶瓷依然脱销,以致许多商人为了屯足货品,只得住等,一住半年以上。为了留住商客,富甲一方的碗窑人集资一次性在半岭、下窑各盖了一座戏台。然后,又在戏台对面盖起三官大帝庙,通过厢房与戏台形成一个连体建筑群,可容纳1300多名观众,温州一带稍有名气的戏班几乎都来献过艺。

只是,碗窑人按部就班,并不思于在产品的造型上创新,于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因产品缺乏创意,整座碗窑受到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日渐萎缩,几近凋零。有手艺的年轻人纷纷转行另谋出路,留下老弱妇幼和片片瓷砾,静静地融入在这片山野中……

 

                                                                                                                全部精彩尽在《中华手工》第五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