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手工》09年1月刊品牌:小巷三寻

标签:
中华手工2009年1月品牌栏目小巷三寻杂谈 |
“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悠悠小巷处。”隽永的词句被郑芬兰赋予在老土布上,演绎成一个土到极点,也美到极点的民间服饰品牌——“小巷三寻”。
土布让我如此美丽
文/本刊记者 李科
2005年10月1日,杭州西湖边,元华商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传统织布场面出现在这家叫做“小巷三寻”的店面里,一位老大妈正坐在布机前熟练地纺线织布。顾客们被这传统老手艺所吸引,纷纷涌了过来。好奇的不只是小孩,通过了解,原来这家店里的所有服装和家居品都是用手织土布制成的。在城市早已看不见的老土布居然以全新的方式又出现在人们眼前……
郑芬兰看着营业员手里厚厚一叠购物小票,如释重负。“当天营业额做到了18000元。”这一天让郑芬兰终生难忘!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谁说土布没有市场。关键是要挖掘土布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让这千年的文化遗产紧密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越土的就是越时尚的。
蜗牛的家
“江南小巷/小而窄/密而长/一只蜗牛/慢慢爬/寻找自己的家
小巷深处/手中线/游子心/等待蜗牛归
蜗牛的家/小小的/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蜗牛的家/宝宝这是我们家/你要好好爱它/爱我们的家”
“小巷三寻”的商标是一个背着纺车的蜗牛,“小巷三寻”就是蜗牛的家。
因为世界上有两种动物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雄鹰有强健的羽翼,蜗牛有无穷的毅力!人们常常只看到雄鹰强健的羽翼,而看不到蜗牛无穷的毅力。郑芬兰对自己说,我没有雄鹰强健的羽翼,那么就拿出蜗牛的毅力来,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同样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端。我告诉自己,这就是蜗牛式的坚持。
于是,为了找卖场销售土布产品,郑芬兰连熬两个通宵做专柜效果图,终于打动了杭州元华商场的经理,拿到了36平方米的中心柜台;同样因为专柜开业时间所限,郑芬兰和她的两个员工连续睡了2个月办公室赶制产品;这样拼命的结果就是铁人也受不了,她病倒了,但在开业前她仍然坚持打着点滴在现场守着装修;为了宣传,她跑到少年宫说服馆长免费参加了与开业同时的在西湖边动漫节,把织布机搬到活动现场做了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也宣传了自己的土布产品。效果大出所料,居然引起市民和媒体的强烈反响。郑芬兰被称为“现代织女”,“小巷三寻”也一炮而红!
可开业三个月,却是叫好不叫座。土布服装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每月几千元的销售额让商场下达了撤柜令。这让郑芬兰心急如焚,几个月的心血绝不能半途而废。她让商场再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里她天天守在店里当营业员,给顾客讲解土布“纯手工、天然环保、柔软舒适”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媒体渠道,向市民不断传播自己的土布理念。接着,就迎来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做土布就像登山,是急不来的。”
经过不懈的努力,“小巷三寻”终于在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随着媒体的跟踪报道,让许多人看到了“钱途”,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加盟,立即就与急于做大做强的郑芬兰一拍而合。但是郑芬兰的加盟条件并不是有资金有经验就可以,她还要加盟商有文化,学历要大专以上。“我们那个加盟合同你可以看到专门有一页附件是加盟商的学历复印件。”郑芬兰笑道。
几十个候选者,郑芬兰最后选定两人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分别在杭州城南和城东繁华地段开起“小巷三寻”的加盟店。郑芬兰想把加盟店开到全省和全国,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上传统的老土布。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三个月后的同一天晚上,郑芬兰都接到两个加盟商的电话,“他们撑不下去,决定不做了。”这样的打击让郑芬兰欲哭无泪,她暗自发誓一定要把加盟店再开起来。
作为铁杆驴友的郑芬兰又背上登山包,拄着登山杖出行了。这次她去了川西的四姑娘山,蓝天白云,雪山草甸,高原的瑰丽美景让郑芬兰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登山的过程,让她感悟到路需要一步一步走,着急也没用。做土布、做企业何尝不是呢?急功近利对土布一点好处也没有。
回到杭州,郑芬兰做起了自己的土布网站,注册的时候居然发现“中国土布”没人用,她把“小巷三寻”定位在“中国土布网”里。她希望人们一想到土布就会想到“小巷三寻”,就像一提到可乐就会想到“可口可乐”一样。
一旦爱上土布,小女子发挥出的潜能是惊人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郑芬兰起草制订出中国唯一的土布行业标准,并且顺利通过了浙江质量监督管理局的认定。中国服装行业里土布细分领域的话语权无疑被她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后来,郑芬兰在一次展会中受到启发,摒弃什么都做的产品定位,把“小巷三寻”核心产品定位在童装上。因为土布经70多道工序手工织就,不上浆,不添加化学制剂,天然环保;而传统土布粗笨的缺点被现代工艺逐一克服,柔软舒适的独有特性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是天然的“肌肤伴侣”;再加上现代潮流设计,形成了简约大方,健康环保的风格,特别适合儿童的穿着。
执著的“郑三疯”
有谁能够想到,从国有企业到“小巷三寻”,郑芬兰“疯”了三次,于是有了“郑三疯”的绰号。一切都是为了坚持做传统土布的梦想,让她走了一条不被别人理解的路。但坚守的结果,如同雨后的彩虹,收获的美丽比什么都动人。
1995年,出生在浙江磐安县农村的郑芬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当会计。在村里人看来,郑芬兰很争气。然而,才干了一年,她就“疯”了。她全然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放着当时的“铁饭碗”不要,辞职去了一家私人服装企业。从最基础的统计分析报表开始做,经过三年的努力,最后成了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时工资变高了,待遇也很好,不料1998年12月,郑芬兰再次辞职。本分的母亲无奈地感叹:“疯了,咱家的三丫头疯了。”
那天晚上,她在整理衣柜时,却无意翻出了自己结婚时母亲亲手为她织就的娘家被,一下子想起了15年前那个暑假油灯下母亲织布的背影。她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想要的东西。“我说妈,要不我就做这个生意算了,做土布。”织了一辈子土布的母亲当时就反对,现在城里哪还会有人喜欢这么土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做土布生意。但我认准的事情谁也阻拦不了我。”一条土布棉被让郑芬兰变成了“郑三疯”。
她背着55升的大背包从老家磐安农村背出了10多卷土布,“印象太深刻了,那是一个下雪天,我两只脚被冻得没有知觉了,最后是摩托车把我拉出来的。”之后,敢想敢干的郑芬兰把库存的所有女装按8元一件全部处理掉。看着装得满满的卡车渐渐远去,郑芬兰的眼眶不禁湿了。但她知道,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唯有前行。
2004年11月,郑氏(小巷三寻)手织布服饰公司成立了。从此,土布成为了郑芬兰一生的事业。
如今,“小巷三寻”在大本营杭州从原来的1家直营店扩大到3家,在北京、上海、南京、南昌等地都已开出加盟店。而在香港,“小巷三寻”也以其独特气质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一寻岁月的悠长,二寻岁月的静好,三寻岁月的温情。”其实,郑芬兰对土布事业的追寻还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她一直想把中国所有喜欢及从事土布的人联合起来,成立土布协会,直到把土布织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