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手工2008年1期栏目:专栏文化 |
一幅《清明上河图》几百年来作为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一直让后人学习观摩。更是今天各种工艺临摹创作的范本,作为范本本来只是学习的,可而今还能做广告进入吉尼斯,更可以在旅游景点为打造这样的《清明上河图》投入巨资,为能复制拥有与《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场面而感到骄傲,这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肯定没有想到的。这样一幅在当时很平常的民俗图卷,在当今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如此大的经济效益。打造旅游景点倒也罢了,更有因为复制《清明上河图》成名成家的,得到了各种荣誉。
(图为十字绣绣出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那些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能留下来的好像不多,大家心里明白这临摹的东西无论多么惟妙惟肖,也只是在练习的阶段。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手法材料来模仿制作表现《清明上河图》或者其他艺术作品,再怎么样还是模仿。
而今有一个很好的代名词可以将模仿改成所谓的“创作”,那就是“一绝”或叫“代”,一个“绝”或“代”字即可成为现在创作的作品了,这是古人想不到的。还是这幅《清明上河图》,今天用剪纸手法的越来越多,而且是做得越来越大,甚至也许连吉尼斯记录也没有想到,真不知这是剪纸作品还是模仿作品,而且还要冠以“一绝”来宣传,进入拍卖市场炒作,这些模仿者还能评上中国的剪纸大师。用剪纸工艺手法“代”出了许多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更“代”出了许多工艺美术大师。看看市场上各种各样版本材料的《清明上河图》,不是冠以“绝”就是冠以“代”的,还有许多是用高级的金银材料做成的,可以作为收藏品。《清明上河图》成为一幅可以全面挖掘的金矿,这更是当年作者没有想到的,一幅画可以造就一大批当代艺术家艺术大师的作品。
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我们常常会对某一个艺术表现手法冠以“一绝”,或者是以什么“代”什么,以此感到荣耀。殊不知这一个“一绝”一个“代”,已经将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法贬低了许多。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都知道,所有的艺术很早以前都是作为民间艺术而生存的,社会的发展政治的需要使得许多艺术成为宫廷艺术、学院艺术,真正的的民间艺术在民间民俗文化中并没有消失,经济的发展给了民间艺术发展的空间,作为传承民间艺术的手艺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是什么。把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称为“一绝”或“代”的,在传承上一定与真正的民间手工艺有距离,用自己熟悉的民间手工艺术创作传统的作品,创作与时代发展需要的作品才是民间手工艺工作者需要做的事。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在全国各地展开,许多现代民间艺术作品也被列入了保护,我关心其中的剪纸门类,看到一幅剪纸作品是巨幅的上海童谣,不知道的看到作品确实很震撼,如果再去看一看上海出版的《小八腊子》童谣连环画,就会明白这只是将连环画改编成的剪纸作品,好比我们以前刻连环画上的花样,或者将一些年画做成剪纸一样,与真正的传统的民间剪纸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用刻纸在“代”连环画表现而已。还有许多展览的剪纸“作品”,许多都是“代”出来的,真正传统的原创的非常少,更不要谈这些民间艺术背后文化记录的文字了。
“绝”“代”是当今一个奇怪的现象,可就是无法改变。人们对民间手工艺有些是熟悉的,而更多的是不熟悉的,作为民间手工艺术的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更需要对大众负责,千万不能用模糊的概念来远离大众。民间艺术本身就是大众文化,脱离了大众的民间艺术是真会“绝”的,会被现代电脑取“代”的。《清明上河图》的各种材料复制品,在现代电子时代,只需要那么一扫描,什么样的材料在电脑面前都会被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还非常标准,非常逼真,要想放多大都可以。这电脑的“绝与代”是最有发言权的,也是人类真正用来模仿克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