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阿布和布娃娃》

标签:
365 |
分类: 妈妈和卡卡-读万卷书 |

绘本:《小兔阿布和布娃娃》
作者:宮西达也
译者:朱自强
译者:朱自强
故事是从封面就开始了。封面,小兔阿布的目光,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她看到了什么?
顺着她的目光,我们看到树桩上那个看不清楚的东西,但是,这时候,有经验的小读者们就会明白:布娃娃。
绘本与其他文字小说不同,其他文字小说,通常从正文开始,所以,我们成人读书,通常是直接翻到正文。
而很多绘本,往往是从书名页、环衬页,甚至是从封面就开始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就会让孩子在入学之后,尝试着去阅读他们看到的任何内容,而有效地避免不审题等阅读恶习。
阿布的动作,就为我们讲述了她的心理——“想”要拿起来抱一下。对于不识字,或者识字有限的孩子来说,他们看到这个图画,就能明白小兔子阿布的心理——这就为一个孩子,从幼儿开始,培养了一种去感知别人、揣摩别人心理的习惯。
我们要知道,将来孩子不管学习成绩如何,都一定需要与别人交往,最可怕的不是孩子成绩不好,最可怕的是:孩子不知道对方的心理,无法感知。
比如,现在很多人做微商,你就需要去感知网络背后那些拿着手机的人,他们看到你这些微信消息,他们会怎么想?一个人来问你一句,你要去揣摩,她啥意思?到底是想买?还是仅仅是好奇?想买或者买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并不是学校学来的,而是从孩子婴幼儿时期,除了与成人相处的直接经验之外,从阅读中可以更多地学习。
每一个人的这些经验,从学校获取的,非常少,更多的是在婴幼儿时期获取的。
在学校的知识学习,不但不利于获取人与人之间的这些感知,反而可能是一种干扰、阻碍。
从书本上获取的间接经验,远远超过婴幼儿与成人相处的直接经验。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成人接触、发生的有效交流太少了。几乎都是吃饭睡觉等简单的场景和讯息。
阿布舍不得放下,把布娃娃带回家,请关注妈妈和阿布的对话:

那棵树,为什么画成那样倾斜的?
通常,这种情况,都是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时候,我们可以有各种猜想,但是,在这里,都仅仅是我们的猜测而已。要想确定,我们需要新的证据。
从哪里找新的证据呢?——下一页。
下一页,如果有什么同类的不对劲,就证明我刚才说的是对的——作者有意而为之。
如果下一页没有什么不对劲儿了,那就证明我前面所猜测的,纯属瞎想。这就像我们婆婆、同事、老板有时候随口说一句——我们会怀疑,她是指桑骂槐吗?
要知道他们是不是指桑骂槐,很简单——看看有没有下文——如果没有其他的了,那可能就是我们小人之心了。
找到了,对吧?——窗外的那棵树。
可见,我们不是一厢情愿,确实是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那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文字中找:阿布到底还是没有还回去。
作者想说的是:我们表面上看来,阿布是平静的,但是,实际上,内心是矛盾的,是暗涌的。
也就是说,作者画的是阿布在睡觉——如何表现她的这个心理呢?作者借助了这棵小树。
第二天,妈妈让她把布娃娃还回去,可是,阿布舍不得。
她哭着跑到了树桩附近,远远地,
看到了正在找布娃娃的小猪。
我们来看左边,用一棵树来表达兔子阿布的心理——这个意图就更加明显了。这棵树完全可以是直立的,对吧?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阿布看到小猪在寻找布娃娃,而娃娃在自己这里,她的内心失衡。
人和人之间的阅读,差距就是这样,由一个个小细节,慢慢地拉开了。
阅读的差距,也拉开了我们每一个人理解力的差距——而理解力的差距,又拉开了我们人与人之间,工作、生活、学习的各种差距。
这棵树已经占据了绘本左页大约2/3的页面。仍然是这样倾斜的。
如果说,之前阿布对这个娃娃不舍归还,是被一种占有欲扭曲了,奴役了,而这里,她的本心、本性占据了上风。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往往会发出两种声音:①不想还,②要还给小猪。一种是情感上、是良善的本心。一种是对想要的东西那种占有欲。
现在,请大家来看一下:如果我们在给孩子讲读绘本的时候,仅仅是读文字,我们传达给孩子的是什么?
在文字中,是没有丝毫表达出来小兔阿布内心的那种矛盾、挣扎。——文字中描述的是,他压根就没想还,内心的良知,是通过图画来表现出来的。
绘本,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为我们讲述故事,如果,如果我们只是照着绘本读文字,那么,我们传达给孩子的,往往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甚至还是相反。这就是好的亲子阅读,与普通亲子阅读的区别。
这也就是家长为什么要给孩子讲读——因为就算是孩子识字,孩子仅凭着识字来读书,也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家长为什么希望孩子会阅读?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如果仅仅是为了快乐——那么,打电子游戏,玩手机,不是照样可以带来快乐吗?
我们之所以那么希望孩子阅读,是因为书本,是一块通人宝玉,一旦我们孩子拿到,就能借助这些书本,真正地“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花钱买了这些通人宝玉,孩子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要看这些通人宝玉,如何镶嵌到孩子的心灵。
我们花钱买了通人宝玉,还要想办法,给这些宝玉,嵌入孩子的心灵,才能奏效。
在内心的这种感召之下:
注意,这本书不完,关于树的推论还仅仅是推论,还需要后续不断地夯实。这样做,就是避免自己想多了,主观臆断了。
如果,后面又出现了倾斜的树,那么,之前我们所做的一切推论,都要被推翻,我们就需要回头重新审视。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的时候,我们都不能那么自信,我们应该用批判性思维,一直在校准自己目前所得到的,是否是值得信任的。
小兔阿布在树桩上发现了一个布娃娃,本来只是想拿出来抱一下的,结果,抱起来之后,却舍不得放回去了。
妈妈是否知道阿布的布娃娃是怎么来的?如果妈妈足够敏感,看阿布的那句“那个,那个……”,妈妈就心中有数了。但是,妈妈并没有表现出来,是否像我们家长通常表现出来的那种刨根问底,紧张兮兮,试图引导交流?
——没有。
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初,并不是所有的情绪等都一次性发展齐全的。我们每一个孩子,最初是以为,每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别人都是知道的。在这个阶段,一个孩子既不会撒谎,也不会偷盗。
孩子,只有心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发现原来自己做事,还有人不知道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才会偷偷地、才会撒谎。
如果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孩子还没有这些意识的时候,家长去教育孩子:不要撒谎,要诚实,要实话实说,不要偷人家东西……其实,你就是起到了不当唤醒的作用。也就是说,是家长教会了孩子撒谎或者偷窃。
但是,阿布的妈妈也并不是放任不管。第二天,看妈妈和阿布的对话:
妈妈并没有做过多的猜测,而是告诉阿布正确的做法。
也就是说,阿布内心虽然在头一天玩的时候,有不安,有矛盾,但是,是妈妈的催促,推动了事件向前发展。
这就是妈妈正面教育的力量了。
另外,我们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应该发现,阿布是孤独的,没有朋友,所以,得到布娃娃,分外珍惜。
但是,当她把布娃娃还回去的那一刻,她收获了真正属于她的礼物,同时,她交到了真正的朋友,她和朋友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和布娃娃一起玩。
但是,当她把布娃娃还回去的那一刻,她收获了真正属于她的礼物,同时,她交到了真正的朋友,她和朋友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和布娃娃一起玩。
当我们退回去本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前一篇:[转载]小落家的那些个“她”
后一篇:如何引导孩子与别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