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跟卡卡一起读诗词,对我来说,是每天的一件乐事,感谢卡卡给我这样的机会,能有机会来学习或者重新解读这些经典之作。
卡卡的学习方法,这一遍,基本是以熟读为目标,部分诗词,就她能理解的层面做讲读,讲读方法可以参见《如何带孩子读古诗词?》,当然,不仅限于此,可以灵活运用。
比如苏轼的这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非常简短,对孩子来说,也非常好理解。
某天早晨读了之后,上学路上,我给她做了讲解:
“某一天,苏轼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琴的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
“这都不知道啊?——琴上。”哈哈,小女孩信心满满地中了圈套。
“如果说‘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放在匣中’琴自己不能发出声响呢?”卡卡一下子就联系到了早晨读过的《琴诗》,同时,她也开始思考:“因为琴放在那里自己是不能响的,必须要有人弹。”
“人用什么弹呢?”
——“用手指头。”
“如果说手指头才能弹出琴声,为什么我在你的手指头上,听不到呢?”说着,我就把她的小手抬起,放在我的耳边。
于是,卡卡哈哈大笑,大笑之余说:“是手指头弹琴才能发出声音。”
“你的手指头弹古筝,确实能发出声音,但是,那叫美妙的音乐吗?(女孩不好意思的笑了),如果那是美妙的音乐,那我们就不用学了,对吧?所以,简单地用手指头弹拨琴,那只能说是噪音,还谈不上‘琴声’,还需要什么呢?”
——这样,就利用一首简短的诗,把孩子的思考,带入了复杂的对美学的问题:艺术美产生的主客体关系。
“琴和手指头,单独两个东西,都只是单独存在的,他们之间毫无关系,而且也无法生成什么。但是,当一个人具有弹奏技术,又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手指头弹奏琴,琴和手指头就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了美妙的琴声。琴放在那里,手指头人人都有,每个人弹出来的却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每个人的弹奏技术不同,每个人弹琴当时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听到这里,卡卡想到的是她暑假还想继续练古筝。
而我则想到了阅读:同样一本书,同样每个人用眼睛看,但是,阅读所得却截然不同。
进一步到亲子阅读:同样买书,同样为孩子读,但是,每个家长传递给孩子的内容,则是大不相同的。那每个家庭亲子阅读的差异在哪里呢?
在于:
①每个家长的阅读能力——决定了家长是否能把握住书。
②每个家长的写作能力——家长把握住了书的内容,又能通过讲读,传达出多少。
③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接收到家长讲读中传递的信息,接收到多少。
④每个孩子的诠释整合能力——决定了孩子能把接收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生命主题联结多少。
而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与诠释整合能力,是受家长每一天的亲子讲读水平影响,日积月累的。
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同样一块地,不同的人耕种,就能带来不同的收获;同样一个企业,不同的人经营,就能带来不同的收益;同样一个照相机,不同的人使用,就能拍出不同的片片,区别不在于摄像头的好坏,而在于摄像头后面的那个头。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