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在很多亲子阅读的新手妈妈选购绘本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这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这篇博文,就以这套书为例,谈谈有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绘本的话题。
一、原因:
1、亲子阅读的新手妈妈,往往也是小宝宝家长。
当孩子四岁以下,正处于执拗敏感期,或者进入前奏,或者余音袅袅,这对于家长来说,是相当大的考验。
家长的直观感受是:孩子脾气太大了,说不听,爱哭。于是,线性思维地认为这就是孩子的情绪需要管理。
2、被那些书目所吸引。
在所有情绪管理绘本中,这套来自新西兰的小兔子,最为畅销——除非家长只考虑价格因素。除了这套小兔子与毛绒绒的手感等硬件原因,最吸引家长眼球的,莫过于那些书名:《我好快乐》、《我很善良》、《我不想生气》、《我不愿悲伤》,等等。这些,对于幼童家长来说,简直找不到不买的理由。
二、如何正确看待“情绪管理”类绘本:
1、情绪管理类绘本,并不能有效管理孩子的情绪。
①孩子的情绪,如果属于阶段性的,比如执拗期,打个比方,类似于女人的更年期,是人的一个必经阶段,并不是读几本书就能有效改善。
②家长希望孩子能借助几套绘本,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其实是要利用“阅读”,让孩子“学习”。而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借助“亲子阅读”学习“应该如何阅读”的阶段。再打一个比方,把这套书给一个不会阅读的孩子,让他从中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就好像把一个奔驰车交给我这样不会驾驶的人,你让我借助这个车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妄图。
2、不当使用“情绪管理”类绘本,有可能导致孩子“不当唤醒”。
我们必须明白:人,一生下来,并不是所有情感都同时发展起来的。比如嫉妒、仇恨等等。
在“情绪管理”书中,诸如:嫉妒、悲伤、孤独等等情感的介绍,对于心理还没有发展出这些情感的小宝宝来说,过早的输入,往往会适得其反,给孩子带来一些副作用。
有一些家长很不理解,觉得没发展出来的情感,提早知道,会起到预防作用,实际上,我们给孩子扎疫苗,都不是没计划地随意注入体内,必须适时、适量。
3、“情绪管理”类绘本,真正能对孩子起到或多或少的效果,大约在五岁以后。
孩子五岁以后,如果培养起来阅读习惯,并且有了一些阅读经验,同时,孩子开始关注自我的情感,学习辨别是非,阅读会或多或少对孩子起作用了。
但是,这个时候,可以管理孩子情绪的绘本很多。个人认为,未必必须借助“情绪管理”类绘本了。
是不是有一张“终于有花生仁了,牙没了”的感觉?
4、“情绪管理”类的绘本,作为一般绘本讲读即可。
“情绪管理”这种字样,实际不应该成为家长买书的依据。这只是作者和出版商们对书的一种初略评价。
所以,我上述指出家长的误区,不是说“情绪管理”类绘本不值得买,或者不应该买,而是针对家长该如何看待和利用。
好的“情绪管理”类绘本,其实,就作为一套好绘本来欣赏和品味,就是最好的、最正确的做法。
三、客观地评价这套书
既然拿这套来自新西兰的小兔子做例子,最后,还是要客观地评价一下这套书。
这套书,前后共引进四辑,我买了前三辑。
卡卡对这套书,一度非常喜欢。我个人也觉得无论从质量到内容,都相当不错。属于中规中矩的绘本,虽然从鉴赏的角度来看,利用价值不大,但是,对于初接触绘本的孩子来说,很合适。
人的情感,原本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到,也不容易被理解的,更不容易被小宝宝所理解,而这套书,把这些抽象的内容,具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让孩子对照、反思。
最后一点温馨提示:如果买这套书,家长把外边的硬壳去掉,不然,孩子会因为这个硬壳,而无法顺利地翻阅——这是我家实战中发现的。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