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2014-04-24 20:06:20)
标签:

卡卡六岁两个月

亲子阅读

育儿

绘本讲读

分类: 妈妈和卡卡-读万卷书

 

大家都知道:一本好书,就是一块“通人宝玉”,可是,这块宝玉,并不是花钱买来,挂在脖子上,就能帮助读者“通人”。

为什么同一本书,有的人就能借其“通人”,有的人读完了,仍然是顽石一块?

可见,作者与书本身,并不是问题。

根本问题在哪里?在于读书的那个人——读书的方法。

 

童书,更是每一个家长对孩子寄予希望的载体,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过阅读,拿到这块“通人宝玉”,于是,这个重任就落到每一位给孩子做亲子阅读的家长肩上。

非常遗憾,太多的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通过各种途径,买到更好的书——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希望通过钱来换得好孩子。也有的家长觉得买来好书,每天照着书读,孩子乐意听,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讲读方法,会使一本好书,大打折扣。

 

这篇博文,我用《你一半,我一半》,来呈现同一绘本,讲读深浅,对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一看“平均分配”问题的绘本,很多家长就直接给归入数学绘本类;也有很多家长,给归入“分享”教育类。确实,这套绘本有“数学”的内容,也有“分享”的意义。但是,又有更高的高度。

 

第一次看到这个绘本,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户邻居,双胞胎,总是为妈妈分配东西不公平而打架。西瓜,必须分得一样大,鸡蛋,也必须一样大。

所以,最初看了绘本前几页,我突然觉得很担心:孩子会不会没学会平均分配,反而学得斤斤计较呢?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到这里,绘本的线索出现——小鸟叼着一根红绳飞过来,下一页,要分绳子了。

同时,这一页还有一个细节:原本一棵树上有一只鸟,现在又飞来一只。两只鸟,如何分享一棵树呢?

如果说红绳,是图画上让我们能每个人都能看到的线索,鸟与树,应该是从内容让给我们的线索,将我们的阅读,引向高处——共享。

所以,读到这里,先前那种隐隐的担忧,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有一个条件:家长必须能把这种意义讲读出来。

 

绳子好分,对折后一剪子分两半。可是一根长绳子,分成两根短绳子,做什么都会收到局限。串珠子,断了,拉车,不够长。两根绳子系到一起,于是,将“分享”的概念,上升到“共享”的高度。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物质上的分享,其实不难,难得的是精神上的共享。

↓讲读过程中,不要急于翻页:一只狗,缝中开破,你一半,我一半,是否可以呢?

——于是,孩子就笑了。不可以。那怎么办呢?

前面都是对物质的分配。当孩子学会了份苹果、香肠、胡萝卜、绳子之后,面对小狗这样一个生命,如何评分?作者知道小读者们会犯难,所以,在这里给孩子们做了个示范: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

下雨了,一把伞,怎么分呢?作者沿用了前面分狗的思路,——去的时候你打伞,回来的时候我打伞?那你也湿了,我也湿了。所以,分狗不好分,分伞就更难了。

怎么分呢?

作者的高明还不止于此。因为雨点,我们发现,两个人物的衣服,互相有了对方的色彩,一页页地往回翻,想找到最初是什么样的,一直翻到封面。原来,两个人物的衣服,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一开始就有,为什么我们直到这时候才发现呢?

原来,之前,我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外界的物质所吸引,我们纠结于对物质分配的斤斤计较。

只有当一场大雨来临,到了共患难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你中有我,我种有你”。

作者生怕我们没有关注到,用了雨点与地上的雨水来提醒我们。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绘本讲读方法对孩子的影响

合上绘本,我们觉得,我们已经读懂了,既会平均地分配物质,又会共享了,对吧?

那好,我们再来想一下:宝宝,如何与妈妈共分这一本书呢?

亲子阅读让我们学会了“共读”一本书,那么,我们是否真正会了“共享”一本书呢?

 

——绘本再次利用封底,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当然,这是我带卡卡亲子阅读时候的延伸,未必是绘本作者的本意,仅供参考:

 

当我给卡卡讲读之后,卡卡说:你看小黑,在帮小棕倒果汁,小棕拱手说“谢谢,谢谢!”她说,不但要分享,还要互相帮助。——孩子用她对封底图画的理解,让我明白:同在一片天空下,会分享、会共享,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爱。

 

接受了她的观点之后,我说:我怎么觉得这个小棕在叫“停”呢?黑色衣服的人在公平地分配饮料,而小棕在做“停”的手势,一边说:够了,够了。

卡卡仔细研究了一会儿,说,确实,更像是“停”的手势……哦,我明白了,妈妈,他是在谦让,他说,这些够了,不用再倒了,剩下的你喝吧。

 

学论语,我们明白了“中行”。如果说不偏不倚地平均分配,或者共享,都是追求中庸的行为,与其强求中庸之行,不如怀揣中庸之德——“知止”——不过这一思想,目前没给卡卡讲呢。

 

通过这个绘本的讲读,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绘本,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学习东西的分配,这只能说是绘本最浅层的利用——知识和讯息的获取。

更高一层,在于对内容的理解:包括表面的意思,以及文字和画面背后的意义。比如这个绘本所传达的“分享”和“共享”,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这并不是绘本讲读的最高层。要想让书能成为孩子的“通人宝玉”,必须要让孩子把书与自身建立联结,而这种联结,必须有两个条件:

①讲读者对书本身内容和意义的把握;

②讲读者通过讨论和交流,把绘本的主题注入孩子的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