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图画书阅读的隐忧——照着文字读
文/图 落雪兰
中国的古往今来,大概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么多普通家庭,能如此不惜重金为孩子买书、囤书、读书——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学龄的孩童,都享受到中国孩子前所未见的“贵重之书”——图画书。
对孩子来说,在人生伊始,能接触到这么多图文并茂的书籍,确实是幸事。
可是,父母在不吝惜买书花钱之余,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如何利用这些书。
看到这里,可能大部分亲子阅读的妈妈们都觉得这个话题与自己无关——因为我家已经好好利用了,我每天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给孩子读书,不可谓不尽心尽力。
但是,我在与很多妈妈交流过程中发现:同样在做亲子阅读,同样买大价钱买书,同样花大精力读书,做法却大相庭径,那么,由此带来的结果,当然也必将是相去甚远。
就图画书阅读来说,目前,亲子阅读中,最常见的妈妈们的做法:照着字,原封不动地读,并争取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动任何地方,更不要说错别字了。
利用各种机会,我跟这部分妈妈们交流过,原因大致分为两种:
一、很无奈。当初语文没学好、没有任何组织语言的能力等等原因所致,总之,除了依赖图画书本身的文字之外,别无选择——聊胜于无!
二、很自信。而自信的来源,通常又分为两种:
1、来自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指读识字法,让妈妈们感觉到,利用图画书指读识字,是很好的“教材”——每页文字不多,很方便指读。
2、来自于阅读推广人。这又可以分为两种:
① 推广亲子阅读、早期阅读等一些书中写的、知名阅读推广人们也说的:很简单,只要照着书读就可以。
——我没仔细地去推敲过那些书,是真这么写?还是断章取义,没研究过。
② 图画书文字作者、译者都是仔细斟酌过书中的字词的,照着书读,能让孩子学会书面用语,掌握文字的韵味。
我不想简单地断言这种照着字读的做法好不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图画书的特点来思考一下:
我们都知道,阅读过程中的具象化,是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而作者为读者的具象化提供了很多条件,比如:背景的描写、人物的塑造等。这些描述,虽然很复杂,但是,条理分明。
相比之下,图画书中的图,确实更利于读者具象化,但是,因为图画书中图文配合着为故事的主题服务,既然图承载了一个故事的部分、甚至全部(无字书)内容,文字就相应地减少了。通常,我们所见,一页纸也就只有一两句文字,有的,甚至就没有文字。
如果说儿童小说与成人的小说一样,都具有丰富而细腻的描述(尽管手法和侧重点不同),那么,图画书中的文字叙述,只能算是个内容提要——从全文的结构来看,相当于段落大意。
图画书,完全地照着字,妈妈长期这么读,孩子长期这么听,弊端自现。
当然,对于三岁以下的小宝宝们来说,他们读的图画书,大多情节性不强,属于认知目的,文图都可以一一对应,妈妈和宝宝都是亲子阅读的新手,太复杂的句子,宝宝也理解不了。所以,照着简短的文字读,并无大碍。
但是,我们发现,三四岁之后的宝宝,亲子阅读一直是妈妈照着文字来读,就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五岁以上的孩子,除了图画书之外,不喜欢听别的故事——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离开了图画,不具备具象化能力——不要说五岁就应该读图画书的年龄,这是现在有图画书,自古以来,没有接触过图画书的孩子们,凡是读过书的,哪儿有五六岁以上还听不懂文字书的?——在那些没有影视等其他媒体的时代,书、收音机,给多少人的童年带来乐趣?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也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对于刚起步的亲子阅读家庭来说,确实,因为缺乏技巧等,可以照着文字读。但是,两年之后、四年之后,还这样读——就像幼儿园的学习方法,不会适合小学;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会适合初中生一样。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