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要抓两头带中间
(2015-12-21 08:22:30)教育学生要抓两头带中间
九小 刘立新
为了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策略的关键是:“抓两头”即“培尖补困”,这个关键解决好了,就能有效地带动中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那么如何“抓两头带中间”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如何培养尖子生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因此,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尖子生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尖子生也是相对的。我通过测试成绩,课堂的听课及作业情况选拔出班级的尖子生。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品格和个性特点,分析每个人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确定教育和谈话的侧重点,对症下药。并明确告诉他们已被我列入重点培养的对象,指明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和进步的途径。通过肯定他们潜在的发展空间,使其听从老师的指导,把握机会,从而不断挖掘其自身潜力。
其次,培养尖子生良好的心态。
尖子生易被老师宠爱,而小毛病往往被老师或其自身所忽视,然而这些小毛病就是隐患,时间一长,会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因此,我时常关注尖子生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并严格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尽快地克服自身弱点,显示出更大的实力。
例如:我班有个女生,成绩一般在班级10名左右,有很大的潜力,存在的问题是不爱交作业,而且自傲。起初我给她讲道理,她也明白,但仍不能改正。后来我就在班级里对她点名批评,她感到很伤自尊。接着课下我又对其进行教育,她才彻底明白。我跟踪监督了一段时间,她的成绩有了提高,在月考排在班级第6名,这时她自己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小毛病”改了,孩子自然变得更优秀了。
最后,放手让尖子生自主学习。尖子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按正常教学计划、进度,尖子生吃不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难度的问题让尖子生思考,然后让他们给其他同学讲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我班有个别同学在课外发现不会的题来问我,我先不做,让尖子生去思考,然后给那个同学讲解,这样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给尖子生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对学困生的转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首先,要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不喜欢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为了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我在课堂教学中,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在新课伊始的复习环节,例题讲完后的巩固练习,以及复习课上的发言机会,我都会优先留给学困生。而且还经常让学困生到黑板上板演基础题,寻找契机给予他们鼓励,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困生也会有长处。如果能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有个男孩,原本学习成绩非常不好,纪律观念也极差。后来父亲又因病去世,更让他雪上加霜,性格大变,经常与同学打闹。多次与妈妈沟通,也无济于事。在一次校秋季运动会上,他发挥自己跑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比分。我抓住了这个契机,大大表扬了他一番,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那时他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偶像。渐渐地,他在纪律和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我们从细微之处抓起,学困生的“闪光点”也许就会成为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最后,消除学困生的知识盲区。
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知识的断层,我经常对学困生进行知识的查陋补缺。例如:在课后,把学困生叫到黑板前,问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且结合板书把题的重点部分再给他们梳理一下,同时补充类型题,让学生多加练习,从而使学困生能及时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解决学困生知识欠缺这一问题,光靠我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还调动家长辅导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同我一起来转化学困生。相信,充分利用这些 “可利用资源”,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很快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学生是一棵棵幼小的树苗,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所以抓好“两头”的同时,也要关注中等生,使他们积极向优等生靠拢,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