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前意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
无意识(即潜意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
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它监督本我,适当满足;
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
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学上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倾向,亦称“恋母情结”。
伊利克特拉情结——则指女孩恋父反母的倾向.
压抑升华——弗洛伊德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作家或艺术家更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欲望所驱策着前进的人”。但当现实社会的种种习俗规范制约着本能欲望随意发泄,不允许它们获得满足时,痛苦就随之产生了。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能受到压抑所产生的痛苦,并不一定就酿成灾祸;相反,产生了痛苦,希望也就随之产生了。人类所采取的所有丰富文明与文化的种种方式,诸如科学的和艺术的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压抑,使各种本能欲望得到升华所做出的努力,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压抑升华观。
弗洛伊德学说,最主要的内容包括无意识(即潜意识)学说、本能学说、释梦学说和人格学说。他的学说是有机联系、自成一体的,无意识学说是他思想的核心,弗洛伊德本人也曾说过,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弗洛伊德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洛伊德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洛伊德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弗洛伊德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他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讲,“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
弗洛伊德认为,梦经历四个过程,即第一个过程是凝缩作用;第二个过程是转移作用;第三个过程是戏剧化作用,即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把思想翻译成视觉意象的作用;第四个过程是润饰作用。他说,“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改译成的形式。”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它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弗洛伊德认为,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