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 细读文本
——听《噢,苏珊娜》有感
瑞安市虹桥路小学
叶枫
2011年9月27日,瑞安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组长暨案例写作培训会议在隆山小学召开。隆山小学的陈蕾老师执教了音乐课《噢,苏珊娜》,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精致的教学设计、较高的音乐素养博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课后,教研员冯迎慧老师,二中的音乐教师张慧丹老师及集云学校的贺瑞雪老师,对《歌唱教学的音乐文本解读与实施》进行精彩的讲座,受益匪浅。
“文本细读”,这是源于语文教学的词汇,旨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然而冯老师指出每位音乐老师上课前应对于教材中音乐作品本身进行关注和深度理解,所以音乐教学也需要这样的“文本细读”。听了这番话,我细细品析陈蕾老师的这堂课,从而对于“细读”这个词汇,我又有了自己的一层感悟与理解。在此进行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希望与同行分享。
一、多弹 多唱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细想之下,这也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很好的理念。虽说小学课本里的歌曲简单容易,好像不用钻研,无须细读,这是不对的。音乐作品不光是旋律、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细读文本,就是进入作品的设身处地,因此我们音乐老师细读的前提是多弹多唱,教材必须反复弹唱。
比如《噢,苏珊娜》一课,这是一首具有美国乡村音乐风味的作品,因此在陈老师的这堂导入的部分,我们看到教师播放英文版的《噢,苏珊娜》,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接着,老师引导孩子们仔细看老师为歌曲配上的律动,找到规律(跺7七下脚,拍2下手),为变身为牛仔的老师的范唱进行伴奏。富有跳跃性的音乐背景,和着和谐的拍手踩点……整个过程引起孩子们极大地学习兴趣,在这种兴致盎然的情绪下,孩子们不但熟悉了音乐,也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和拓展部分的舞会做了扎实的铺垫。这样的设计,说明了教师在备课前,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领悟,从而使她抓住了这首乐曲旋律的最大特点——美国乡村音乐风味,以律动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共鸣。教师这是抓住了这样的基调,所以在歌曲的拓展部分,师生开展了乡村Party,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唱、拍、舞的音乐活动中越来越深入地从听觉到内心感受。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笔者感受到它们不仅仅是课堂环节的“锦上添花”,而且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迈向音乐更高层次理解和感悟的一个个阶梯。这些阶梯的搭建正取决于陈教师的教学设计前深度关注了作品的内涵解读,尝试着给予学生在音乐的知识上建立更宽阔的视野,在音乐体验上感受更丰富的内涵,从而将这个点无限的延长,如同潺潺小溪,在学生心中细水长流。
二、跳出“庐山”看“庐山”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上课也是这样,不看别人上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因为听别人的课,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误的,都让我们有一定的收获。这等同于别人把教材的大门打开了,我跟随他(她)进去以后,不但他(她)的发现属于我了,他(她)没有发现的,我也很容易发现。
教过《噢,苏珊娜》一课的老师都知道,弱起小节与附点音符的掌握是该课的教学难点。陈老师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在聆听歌曲后特意引导孩子们去说说朋友们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解决这一难点。然而陈老师在解决弱起小节这一问题上让很多老师争议。因为在学唱歌曲时,陈老师一直没有给孩子们音乐的提示,而是用语言提醒孩子们何时歌唱。然而这样的方法导致最后孩子们完整歌唱时,陈老师还得重新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聆听前奏。于是我在听课时不由地想:音乐要素为什么会在这出现?这两个问题能否以情感的角度进行解决?因此有了这样的设想:附点部分的解决,不单单让孩子们按节奏说地名,而是让孩子们按节奏说说“打从阿拉巴马来”“到路易斯安那州”,因为在我反复地按这两种方法说地名时,发现第二种方法比前一种容易,而且节奏掌握的准确性比较高。让孩子们说说地名后,再引导孩子们明白朋友要去探望苏珊娜,不管路上天气刮风还是下雨,都没有阻挡朋友去看苏珊娜的决心,那这一个小小的附点放到情境中,就是用音乐告诉大家,在探望朋友的路上并不平坦,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颠簸。而弱起的“XX”十六分音符节奏不正表现了朋友要去探望苏珊娜那急切的心情吗?这样既解决了知识点,又渗透了情感教育。所以我们上课时要多多的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角度去考虑,切忌不能技能专业化、单一化。
历经二十年的音乐教育生涯,让我对音乐课的认识逐渐明朗:音乐课虽有唱歌课、欣赏课、唱游课和综合课之别,但它们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围绕音乐面向全体学生所开展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性学习活动。所以我们在备课前不但要认真细读文本,而且在听课时,多去关注执教者怎么理解教材。从而走进音乐,走进文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