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与石头
(2014-10-08 22:11:53)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佛学军事 |
分类: 和氏璧 |
【转载】
为什么四大名著都是以石头开头?
西游记当然不用说
红楼梦开头说贾宝玉是补天之石遗弃于人间
水浒传开头写洪太尉搬开石头 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三国中关张用石磨对打被刘备分开 开启了桃园结义虽然三国开头写的比较隐晦,但是 传国玉玺,刘备砍断的许愿石,八卦石头阵都是剧情的重要转折点
为什么四大名著开头都提到石头,石头在中国古代具有什么样的文学地位和深远影响呢?
原来四大名著都是石头记,成也石头,败也石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此石头本娲皇补天所余之石,得日月精华,修得神智,可大可小,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化成人,入世历其情劫,人身为贾宝玉,本体为通灵宝玉,而此玉非彼玉,只是一块顽石罢了.宝玉有石则神清,失石则疯傻.而黛玉,本为绛珠草,因石而生,又因石而亡.后石头返本归原,所历情劫,皆现于石上,空空道人经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遇到此石,遂抄录下来,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此是正版石头记.
西游记: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此天生石猴,居于花果山,学艺灵台方寸山,制造了火焰山,被压五行山,去过平顶山号山落伽山万寿山等,扛过须弥山峨嵋山泰山,最后取经于灵山.
以花果山始,以灵山终,石归山犹鱼归海,有人说此石亦为女娲氏所炼之石所化,亦可谓石头记.
水浒传:
四边井无别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 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跌坐,大半陷在泥 里。照那碑阉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 天书符篆,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 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 一来夭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 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无数!因洪太尉误开此石,则梁山上风云际会.—百单八将聚义梁山,皆因此石之故.
后又有石碣现世,指明上应天星,排定座次名号,直至英雄数终: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 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众人看 时,直竖金盘:两头尖,中间阔,又唤做 天门开,又唤做天眼开,里面毫光射人眼 目,霞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 栲栳之形 直滚下虚皇坛来 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此时天 眼已合,,,宋江随即叫人将 铁锹锄头掘开泥土,根寻火块。那地下掘 不到三尺深浅,只见一个石碣,正面两 侧,各有天书文字。有诗为证:忠义英雄 迥结台,感通上帝亦奇哉! 人间善恶皆招报,天眼何时不大开! ...方才取 过石碣看时,上上面乃是龙章凤篆蝌蚪之 书,人皆不识。众道士内有一人姓何,法 讳玄通,,..何道士看了,良久说道:“此石都 是义士大名镌在上面:侧首一边是”替天行 道“四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字;顶上皆 有星辰南北二斗;下面却是尊号。若不见 责,当以从头一一敷宣。”宋江道:“幸得 高士指迷,缘分不浅,若蒙见教,实感大德。唯恐上天见责之言,请勿藏匿,万望 尽情剖露,休遗片言。” 宋江唤过圣手书生萧让,用黄纸誊写。何 道士乃言:“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 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 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观看良久, 教萧让从头至后,尽数抄誊。
石碣者,天数也.因石碑生,因天数亡,岂非生也石头,亡也石头?
亦有人说,此石碣乃女娲补天之石所化.亦可谓石头记.
三国演义: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刘备: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孙吴: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三国之时本曹操势力最大,孙弱之,刘更弱,乃附于孙.三国本无三国,直到一块石头的出现!
玄德更衣出殿前,见庭下有一石块。..仰天祝曰:"备能勾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言讫,手起剑落,火光迸溅,砍石为两段。..孙权问曰:“玄德公如何恨此石?"..却暗暗祝告曰:“若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砍石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后人作诗赞曰:“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因此石乃有三国鼎立,此石何也?曰:石乃天数也!.
然三国既成,蜀为魏灭,魏为晋代,直至孙吴之亡,三国遂终,名曰:三国归晋!若孙吴不亡,则三国不终,然孙吴因何而亡?曰:石头.故有诗叹曰"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吴遂亡,三国乃终.是以三国始于石头,终于石头.
又有人言,传国玺自汉归魏,自魏归晋,而天下终属晋,此玺亦女娲所炼之石所化.真乃石头记.
四大名著的作者们无疑都是石头爱好者。因此,专辟此篇说说四大名著中的“石头情结”。
《三国演义》对石头的描写是漫不经心的,但又别有意味。《三国演义》第一次写石头,是在二气周瑜、刘备招亲时。甘露寺相亲之后,刘备与孙权闲游寺中,分别用宝剑将一块石头劈成四瓣,即所谓“恨石”。这块石头成了刘备、孙权称霸分鼎的象征。第二次写石头则是在刘备兵败猇亭之时,陆逊引兵追击;误入诸葛亮入川时布下的石头八阵图,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救出。这堆石头成了西蜀从此之后日趋衰落的象征。第三次写石头是最后一回,全文结束的那首诗中“石头城外起波涛”。是啊,“石头龙盘,钟山虎踞”的建业被司马炎攻破,三国时代就此结束。孙皓虽有石头城地利之险,却不修善政;以严酷为乐,荒淫无道,其败亡是不可补救的。这与作者一直在宣扬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这座石头城成了《三国演义》结束的象征。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的石头只是点缀的话,其它三部小说则把石头作为重要的一环融进小说之中了。先说《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水浒传》是以石头起以石头终的。第一回,洪太尉不顾他人劝阻,执意锄掉压在石井上的石碑、石板,放走了一百零八位妖魔。这是全
部《水浒传》的缘起。这里的石井、石碑、石板显然是禁锢梁山好汉的黑暗势力;石头一开始就是梁山泊英雄的敌人。七十回则写拜石碣英雄排座次,众英雄甘心情愿地拜倒在他们的“敌人”脚下。不知作者是否是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一个戏剧化的情节,不过梁山英雄的悲
惨命运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金圣叹不愿看到英雄的下场,因此在这一回的后半部分安排了卢俊义惊噩梦的情节。其实,这个情节也暗示了梁山的命运。金圣叹在卢俊义的噩梦中加入了嵇康。嵇康是三国曹魏时的人,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被司马昭杀害。传说在嵇康临刑之时
奏了一曲旷世绝乐《广陵散》,《广陵散》在此之后就失传了;现在古曲中的《广陵散》是后人伪做。嵇康曾做过散骑常侍,因而后人称为“嵇中散”。金圣叹加入这个人物是不是在暗示梁山英雄也不过是要“曲终人散”的?我看大有可能。至于百回本关于英雄的结局就更明显了。
石头在《水浒传》中是以反面势力出场的,代表了封建桎梏;这是石头的一个特征,即顽固不化。在《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石头则成了作者热情高歌的对象。《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就是一块石头,他同时具有石头般的肉体和精神。他的身体具有石头的特性,不论刀砍、斧剁、雷击、油炸,毫无伤损;甚至经过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煅烧之后,竟炼成了“火眼金睛”。他的精神也有石头的特性,那就是宁折不弯,顽强不屈;敌人越强大,他就越强横,不把世俗的一切条条框框当作束缚,在他眼里什么玉帝、佛祖、龙王、阎君都不在话下,更别说那些杂七杂八的妖魔鬼怪了。他是一种全新的形象,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这样一种形象只能在神魔小说中出现,一个世俗的彻底的反抗型人物是不会得到统治者容许的,哪怕只是在文学作品中。因此孙悟空是独一无二的,吴承恩的生花妙笔也是绝世的。
曹雪芹何尝不想描写出一个他理想中的反抗人物呢?不过,他没有吴承恩幸运;他生活在一个文字狱密布的时代,他不得不小心翼翼为之。不过,正是他的小心翼翼,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顶级人物——贾宝玉。贾宝玉原是大荒山青埂峰上女娲弃用的一块顽石。
顽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凡间,幻化为一块美玉。因此,贾宝玉就兼具顽石和美玉的特征。他不与世同污,竟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直指两千年来神化的封建男权社会;他又把一般读书人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看作浊物,连劝他读这些书的话都是
混帐话;他不喜欢薛宝钗、史湘云们的规劝,却爱上了同样离经叛道的林黛玉;他不喜欢那个规规矩矩的花袭人,却喜欢那个心怀高尚的病晴雯;他不愿结交汲汲于名位的贾雨村,却和不恋风尘的柳湘莲情投意合。这是他的“顽石”情结,但他毕竟又同是“美玉”。他逃不
出人间的藩篱,虽然他反抗,但总也不会超出范围;他毕竟还要抄抄文字糊弄糊弄他的老爸,毕竟还要上学中坐坐;他毕竟还要跟薛宝钗结婚,毕竟还要向元春娘娘写几句媚词;因为“美玉”毕竟是富人家才有,所以也难免打了忠心耿耿的小厮,踢了爱心绵绵的袭人。不过最后,作者安排他离家出走,彻底地与旧生活割裂;总算让他有了一个完全反叛的人生结局。有人说贾宝玉是世俗中的孙悟空,孙悟空是理想化的贾宝玉;颇有几分道理。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四大名著的“石头情结”。
四大名著都钟情“石头”-搜狐滚动 http://roll.sohu.com/20130526/n377059296.shtml
天 野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都跟石头有缘。除《三国演义》外,其他三部第一回均出现了一块非常重要的石头。
《水浒传》第一回出现的是那块“遇洪而开”的石头,准确说是块石碑。这块石碑是龙虎山历代张天师为镇住伏魔殿里一百零八个魔君而设,被洪太尉执意打开,这才引出了水浒故事。这个故事以今看来荒诞,却是小说提纲挈领的关键,施耐庵老先生一开篇就给梁山好汉定了性。从此好汉们就跟石头结缘了,像阮氏三雄就住在石碣村,阮氏三雄和晁盖等人首次与官军叫板,并大获全胜,也是在石碣村外的湖泊里。梁山上还有位石姓人拼命三郎石秀,是位有勇有谋的好汉。第70回梁山出现一块蝌蚪文石碣,成为宋江主导招安和梁山排座次的重要道具。此经典桥段被金大侠“克隆”,出现在他的《鹿鼎记》里,神龙教不识蝌蚪文石碑,被韦小宝狠狠涮了一把。
《西游记》第一回出现的石头是孙悟空的石猴原身。此石育天地之精华,产一石卵,见风化为一个石猴,这就是孙悟空了。书中还借如来之口说孙悟空乃混世四猴之一的灵明石猴。
《红楼梦》第一回出现的那块灵石比《西游记》石猴来历更清晰。此石原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锻炼通灵,被一僧一道在石上镌了文字携去人间,成了贾宝玉衔玉而生的那块通灵宝玉。石头后来又回到出身地,石上多了许多文字,被空空道人抄去,辗转成了《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原名其实叫《石头记》。
《三国演义》也有一块非常重要的石头,这就是汉朝的传国玉玺。有朋友可能会说错了,玉玺是玉,怎是石头呢?玉其实就是石头,是很好看的石头。具体到传国玉玺石头,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它就是鼎鼎大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楚国卞和发现的,几次向楚王献玉,被诬为普通石头,后楚王命人将其雕琢成璧,并以卞和名字命名。战国时因它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佳话,不过秦灭六国,和氏璧还是归了秦,秦始皇让人将其制成玉玺,从此和氏璧成了自秦至隋的传国玉玺。演义里它也很出彩,十八诸侯伐董卓,孙坚从宫井中得到玉玺,与袁绍交恶。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以玉玺向袁术抵押借兵。而袁术虽得了玉玺,称帝后众叛亲离,玉玺复归汉室。玉玺不过是块石头,孙坚、袁术过于看重它而丢了性命,反而是孙策主动放弃它,才成就了江东基业。除了这块石头,演义中还提到一个石头阵八阵图。火烧连营后,陆逊追击刘备,误入八阵图,吴军被搞得晕头转向。亏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及时出现,将陆逊领出。罗贯中大才,居然在蜀国大败后以看似闲笔突出孔明之才干远胜陆逊。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都跟石头有缘。除《三国演义》外,其他三部第一回均出现了一块非常重要的石头。
《水浒传》第一回出现的是那块“遇洪而开”的石头,准确说是块石碑。这块石碑是龙虎山历代张天师为镇住伏魔殿里一百零八个魔君而设,被洪太尉执意打开,这才引出了水浒故事。这个故事以今看来荒诞,却是小说提纲挈领的关键,施耐庵老先生一开篇就给梁山好汉定了性。从此好汉们就跟石头结缘了,像阮氏三雄就住在石碣村,阮氏三雄和晁盖等人首次与官军叫板,并大获全胜,也是在石碣村外的湖泊里。梁山上还有位石姓人拼命三郎石秀,是位有勇有谋的好汉。第70回梁山出现一块蝌蚪文石碣,成为宋江主导招安和梁山排座次的重要道具。此经典桥段被金大侠“克隆”,出现在他的《鹿鼎记》里,神龙教不识蝌蚪文石碑,被韦小宝狠狠涮了一把。
《西游记》第一回出现的石头是孙悟空的石猴原身。此石育天地之精华,产一石卵,见风化为一个石猴,这就是孙悟空了。书中还借如来之口说孙悟空乃混世四猴之一的灵明石猴。
《红楼梦》第一回出现的那块灵石比《西游记》石猴来历更清晰。此石原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锻炼通灵,被一僧一道在石上镌了文字携去人间,成了贾宝玉衔玉而生的那块通灵宝玉。石头后来又回到出身地,石上多了许多文字,被空空道人抄去,辗转成了《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原名其实叫《石头记》。
《三国演义》也有一块非常重要的石头,这就是汉朝的传国玉玺。有朋友可能会说错了,玉玺是玉,怎是石头呢?玉其实就是石头,是很好看的石头。具体到传国玉玺石头,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它就是鼎鼎大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楚国卞和发现的,几次向楚王献玉,被诬为普通石头,后楚王命人将其雕琢成璧,并以卞和名字命名。战国时因它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佳话,不过秦灭六国,和氏璧还是归了秦,秦始皇让人将其制成玉玺,从此和氏璧成了自秦至隋的传国玉玺。演义里它也很出彩,十八诸侯伐董卓,孙坚从宫井中得到玉玺,与袁绍交恶。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以玉玺向袁术抵押借兵。而袁术虽得了玉玺,称帝后众叛亲离,玉玺复归汉室。玉玺不过是块石头,孙坚、袁术过于看重它而丢了性命,反而是孙策主动放弃它,才成就了江东基业。除了这块石头,演义中还提到一个石头阵八阵图。火烧连营后,陆逊追击刘备,误入八阵图,吴军被搞得晕头转向。亏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及时出现,将陆逊领出。罗贯中大才,居然在蜀国大败后以看似闲笔突出孔明之才干远胜陆逊。
【评】《三》讲“信”《水》讲“义”《西》讲“智”《红》讲“仁”,四书乃帝王术之书“仁义智信”四字都隐藏在石头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