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浅谈“萧红体”小说
(2008-04-10 19:52:15)
标签:
文学
萧红
小说
评论
文化
|
分类:
评论
|
浅谈“萧红体”小说
智联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破碎的中国版图上,日伪统治阴霾笼罩下的东北,那条流淌着千百万人泪水与叹息的美丽而又忧伤的呼兰河,哺育了一个寂寞而早悟的精灵--萧红。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以鲜明的文体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
萧红曾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小说的语言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二是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呼兰河传》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给萧红小说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同时也突显了散文化的文体结构。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不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郁……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则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她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她语言的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如《呼兰河传》中的一段写景的文字:“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显得真诚、坦率。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她小说语言的新鲜、生疏不但表现为直率、自然,而且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在《呼兰河传》“尾声”里有这几句话:“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这种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了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
萧红小说诗意之美便是“萧红体”小说最显著、最潜在的美质。她对诗意诗境的追求,使其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她正是一个“不以诗名,别具诗心”的小说家,以诗人的敏感、诗人的眼光和诗人的心灵去感受观察体验客观世界,从而赋予小说以深沉的诗意之美。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她重直观,重感觉,重生活的本真,故而摒弃了对情节因果关系的追求,因此她的小说呈现出了开放性的散文化结构形态。但小说在开放中不乏紧凑的结构性,在放任中不乏内在的统一感。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恰恰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然而,她生命苦短,如流星划过夜空,仅仅31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她的小说创作成就却大大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同时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向广大读者献出了一个诗化的作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