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米油盐酱醋茶

(2011-03-10 02:54:11)
标签:

杂谈

人生在世,自然以生活为首要,日子过得再艰难,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
这种提法已经很久了,南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里说:“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酒酱醋茶也。”后来有人认为酒是可以缺少的东西,除了陶情作乐外,与生活关系不大。虽然酒还可去鱼腥,但在寻常百姓家中,鱼鲜并非天天能够登上餐桌的,因而到后来“破除万事”的酒只能名落孙山,未能凑成“八仙过海”,而只保留了其他的“七星聚会”。
还有一种说法“柴米油盐酱醋糖”的,认为茶也不必要,可以用金银花或绞股蓝之类的来替代饮料,糖在烹饪中却不可或缺,其实糖和酒本来一样,都可以放在开门七件事中,只是七字才能入诗,假如开门九件事,就难成诗句了。
元人杂剧里的《玉壶春》、《度柳翠》、《百花亭》等都有“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句子,明人笔记小说里记载有一安居士的一首口占云:“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我也一点忧不得,且锄明月种梅花。”《莲坡诗话》中也载有四句:“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数百年过去了,现在仍然是居家过日子清晨起来依旧操心的事情。
我久居东北,偏安一隅,又长年孑然一身,不问炊事,对开门七件事,往往并不上心。突然忆起小时的事来,事虽琐屑,聊当忆旧而已。
柴。我从记事起,就一直以为烧饭的火是从管道而来,火柴一划,开关打开,炉灶内自然就出火苗,并可调节火焰高低,从未对此深疑。后来见有些人家每到深秋,要用煤粉兑入黄土,用铁框做规矩,打出大小统一的煤坯块晾干,收取,码成一堆,放置墙角,用塑料盖好,留到冬天待用。不过我从来没见过烧这样煤坯的炉灶。唯一能清楚记得的只是趁人家不注意时,在还是稀软的煤坯之上,小心留下一个清晰脚印的恶作剧。后来我还见过一种暗绿色的小小煤油炉,是在一位单身的长辈家里,这位长辈早已过世很久了,但直至今天我还能记得他的房间里那一股弥散的煤油味道。
米。东北出产稻米有盛名,居民多喜食米。对我而言,米当然从粮店来,带个布口袋,交钱和粮票后,到后面柜台前排队,轮到自己时,要么是一个总带有一脸鄙夷神色的黑脸汉子,要么是一个同样神情的胖大女人一撮子从米桶里挖出一大块来,倒入布袋里,上称去称。称好后,在布袋上打个结,我和父亲再用自行车推回家。这样的经历有过许多次,到今天我还能记得当时的米价是0.185元,这个数字在我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油。也是要在粮店里购买,那时的人家里都有一个大的玻璃瓶,提到店里去。粮店的一角有两个白皮大桶,上面装有带刻度的压杆,将瓶口对好出油口,黑胖汉子或胖大女人一提压杆,又徐徐下压,只见带有强烈豆腥气的金黄色的油液缓缓流入瓶中。回家后,将大瓶的豆油再折在小瓶中,放到灶台上,炒菜用。大瓶则放在灶台下收好。那时听说过有住在筒子楼的人家相互偷油吃的事情发生,而我家邻居都很好,从未出过这样的事。
还有一种荤油,用猪肥膘熬成,装在小罐子里,量极少,显得珍贵,由于吃的少,也不记得烧出的菜会有怎样的味道。直到现在我也很反感这样的荤油。
盐。盐大都是官盐,一般所用的都是袋装,和今日盐业专供的差不多,而且家家灶台上都有一个盐钵,用来盛盐。还有一种称为“大粒盐”的,用于腌制冬菜,颗粒粗大,色泽发黑,我现在一直怀疑这种盐是否就是今天所说的工业用盐。至于四川的井盐,只是在书里看过,但从未尝过。
酱。食杂店里有酱缸,一般放在各式咸菜旁,大约都是散卖。不过我家人倒很少食酱,没有太多印象。前几年,同事乡村老家自己用黄豆,面粉做酱,送了我两饼,状如普洱,一奇制酱发酵后不是粘稠,而是块状;二奇气味巨恶;无奈趁他不备,扔掉了事,辜负他的一番好意。
醋。历来都是和酱油同时去食杂店去打,酱油0.11元,醋0.14元,打完后,剩几分钱,可以买两块糖来吃,因而去食杂店打醋是小孩子都乐意去做的事。我家喜食醋,醋必须常备。当时大都是散装米醋。未见有外地如清徐、镇江、喀左等香醋或陈醋。后来我一直觉得我所食过的山西产的“宁化府”老陈醋天下第一。
茶。东北不产茶叶,但酷爱饮茶的人不少,大多是底层产业工人,不讲求茶具茶叶,只用一大搪瓷缸,酽酽的泡上一缸茉莉花茶,只要有花香溢散就好。当时卖茶好像7、8角钱一斤,还得要茶叶票,我家里没人喝茶,那些茶叶票也不知哪里去了。家里人不喝茶,但备有茶,一小盒花茶可以放置好多年,用来待客。主人不讲究茶,来的客人也没有讲究的,一杯泡着搁置几年的陈茶,也可以无条件进肚,现在想来,那就是当时的待客之道,喝的不是茶,而是“君子之交”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购书单
后一篇:妖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