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和正义
(2010-05-24 04:36:26)
标签:
杂谈 |
我小时候确实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公平和正义存在。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里都会有坏人最后接受正义的审判这样的结局。黄世仁不例外,鸠山也不例外。
如果现在一如那时那样还在相信这些的话,那一定是一个十足的傻瓜。的确,正义、公平、尊严这类词汇,是人类所能创造出的最美好的字眼,但它们只能存在于理想世界里,在乌托邦里,让人们流出涎水,空羡一番,如果还是要坚信它们,那就只能学一学基督徒们,期待世界末日来临及最后的审判的到来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总是会发现即使有正义和公平的存在,也总是迟到的。或者还有另一种结局,那就是依着个人的能力和判断来决定正义和公平是否存在,杀人这样的罪恶有时也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当我们无法指望包青天在世时,“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杨佳血溅警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中国的孩子们都生活在一种被刀砍的恐惧中时,这个社会所传递的讯息是无可救药了,要么人们在屈辱和胆怯中苟且偷生,要么就在“刀口上舔着血”讨生活。如果说还有最后一丝依托的话,那只有一条卑贱如狗的生命了。的确,牺牲生命可以捍卫真理,可以唤醒社会良知,更可以让人们记住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何的不公。不过说实话,生命并不值钱,许多牺牲的生命并无意义。唐福珍就是抱着“如果失去了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家,活着也没了意义……”这样的想法,抗拒暴力拆迁保护自家三层楼房,楼顶天台自焚的,然而这也终究无法阻止拆迁的前进步伐一丝一毫.....
不过很奇怪的是,人们总会漠然接受不公的命运,于是最近我总在想是否因为我们有原罪而受到“上帝惩罚”一类的问题,所有的一切好像都证明我们本来有罪,要虔诚忏悔以求获得救赎。不过我想在我们这个并不是神权主宰的国家里,宗教的依托感并不是个问题,相反的却是我们骨子里的那种依据道德力量拯救自我的信念,让我们选择了这样的结局。陀大师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一书里,就很典型的写到过这一点。
书中的女人娜塔莎为了孩子一般天真敏感的阿廖沙,放弃家庭、放弃尊严、容忍所有不平。当预料到阿廖沙会移情于卡佳的时候,她放弃争取,放弃指责,放弃不易的爱情,独自忍受悲痛,还善意为阿廖沙宽心,让他不再有顾虑。看似无私,却也是一种变相自虐,看来伟大,但却直接导致悲剧发生。娜塔莎不过从自己爱恋体谅那个”怪可怜见“的阿廖沙中得到一种升华的圣母般的快乐。这种自我牺牲,这种受虐让娜塔莎觉得自己的爱情是伟大的高尚的。
于是一群弱者,他们骄傲固执,热烈盲目,在遭受践踏跟不幸的时候,拿道德意义中的自虐来自我欣赏,也让别人欣赏,最后获得精神快感。受虐让他们的灵魂高尚,让他们有了精神层面上的尊严,让他们占据了道德优势,可以痛恨指责那些侮辱损害他们的人,尽管在生活里还是一群蝼蚁般的可怜虫。这和今天的我们是如此的相像。
我想正是这种受虐狂式的宽容忍顺在某方面也导致了社会的黑暗。黑暗的社会黑暗的规则黑暗的制度会让人们的努力失败无疑。但抗争未果不能成为放弃抗争沉迷精神自渎的借口。受苦受难的容忍精神只是社会的精神麻醉剂。高尚的道德不能直接压倒黑暗,让社会进步。因此需要行动,即便是失败的行动。
最后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祈求公平和正义的降临,总有一天,那些大狗——党派和领袖们,为了寻求他们自己的公平和正义,会踩着那些为了他们而相互厮杀的小狗们的尸体走过去。我们要警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