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四川
(2009-08-22 05:50:10)
标签:
杂谈 |
有些是坚持传统川菜制法的,泡菜、回锅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再加上担担面、抄手、红油水饺等主食,构成了原汁原味的川菜特色。而有些则是重新进行改良,即所谓的“新派川菜”,相互结合、因地制宜,结果弄得倒没有什么特色,在大家印象中,只要麻、辣就是川菜,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种口味,反而有些厌烦起来。还有的火锅店里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在肉上下了极端功夫,结果将本来川菜的大众品格丢失的一点不剩。
在我的感觉中,川菜一直是平民化的,它的许多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大都出自街头巷间,并非是庙堂之上所能做出,尤其是那些小吃,更是贩夫走卒的日常食品,不带有任何装假的气息。我以为在四大菜系中,川菜是最没有油头滑脑的处事方式,该如何就如何,就是那样外刚内柔,风骨苍劲,就连红油也是干净爽利,不像北方的一些菜让人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四面讨巧,八面玲珑之嫌。
说实话,我还是不算喜欢吃川菜,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江浙呆过几年,喜欢上了清淡口味,连喝茶也喜欢西湖龙井;二是去过几次成都、重庆,朋友们让我一天到晚吃川菜、火锅,结果我并没有品出川菜的“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特色,相反入口尽是麻辣,脸上生包,如同朋友们籍以显示出的热情似火,尽管我内心里就是想去寻一碗白米粥喝喝。
成都温柔,重庆火辣,成都安静、重庆嘈杂,这也与当地女孩子的性格相似,而我还是更喜欢成都一些。我去成都几次,都会赶上细雨霏霏,出了杜甫草堂,坐在街边小店里,要上一盘夫妻肺片,一瓶酒,望着窗外竹影婆娑,又有匆匆走过的有着如水般细腻皮肤和腰肢的女孩子,任思绪慢慢的散焕开来时,让我觉得我又回到了西子湖边,回到了我曾年轻的时光中。
而在重庆,总会是骄阳似火,周围人生鼎沸,三俩手持竹筒的“棒棒”总在你身边转悠,以至于影响你看美女养眼的心情。到了夜晚,大排档里的灯火通明,在这里,你会发现重庆人真的喜欢“群喝”,几张小桌拼在一起,十数个人围坐在一起,围炉划拳,声壮如牛,此起彼伏。这里不乏美女,大都笑颜如花,却又尽显侠女本色,吆五喝六不让须眉。在重庆,是无所谓时间观念的,喝到下半夜两三点是经常事。我熬不起。
老话讲“少不入川”,大概是指四川休闲的会让年轻人消磨意志,沉湎于安逸的生活中,其实这也正是人的内心需求所在,有好的气候,有好的风景,有好的姑娘,最重要的是还有好的吃食,还有什么不能将此比喻成“诗意的栖居”呢?
在这里说川菜,实际上不过是过过嘴瘾,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食味、食形、食色,更注重食义,按照这个思路去想,才会靠谱点,到底是如何准确,只有再去四川吃时推敲了,没有口感就没有灵感,启动智慧也需要喝二两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