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

(2009-08-14 06:49:47)
标签:

杂谈

史载山东一生员及第,被点到江南某地做知县,赴任那天,该地社会名流给新任父母官接风。有一个秀才看不起这个一口山东腔的知县,认为是没啥文化的土鳖,便出了个对子想要给他难堪,出的上联是:“多山多水多才子。”这山东老哥儿心中有数,知道这是跟他南下的外来户叫板,对出下联是:“一泰一岱一圣人。”泰山乃五岳之首,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齐鲁山水的大气笼罩着江南山水的秀美,那里的儒生再多,读的也都是圣人之书。此对一出,惊服四座,至此不再欺生。
人多力量大,真理!但不是绝对真理,“人多”与“力量大”不是正比关系,而是复杂关系,人多力量可能大,也可能不大,甚至会因为多而产生摩擦,能量归零。或许还有些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闲杂,甚至因不能自理而需要别人帮衬,成为社会的负资源。
学术活动更是如此,本身就是精英行为,更要求精不求泛。想法可以大,但不能多。这个时代已经使人来不及深思,信息过剩,最缺注意力,受这样习气的影响,本来应该安静的学术界也像娱乐界一样躁动起来,多出书,多开会,多上台,多立项,多获奖,多交友,多出镜......混个脸熟,结果,窖藏不够、醇厚不够的半瓶子醋“咣当”的学术半成品层出不穷,认真研究的少了,认真写书的少了,认真读书的也少了,如今很难再找到一本可以放在床头、没事捧起来反复研读的当代经典著述,倒是放在厕所里借排泄之际增添点乐趣的书多了。如今的学术著作只能用放大镜看,不能用显微镜读,因为它不精致,只是包装精致而已,浏览和深度效果一样。还有部分书中字里行间真有干货,但是水分着实也不少,制作和创作搅合在一起,必须钻到里面去找,把人搞得很累。至于当下的学术论文,多是账房先生式的管理,而且强度量不够,广延性成了主导,成了科普类读物。
最近两天,我以前的一个学生现在是读外省某高校的研究生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她修改论文,而且还要我帮她找刊物发表,原因是他们学校硬性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要有一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论文。她对我说这个规定几乎将她逼疯了,只能东拼西凑的竭心尽力的应付。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文章有何发表价值,也不知道为何要发表出来增添本来已经泛滥了的学术垃圾的数量,或许这只是个数字,可以作为该学校学习学术建设的成果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使用。
今天主导学术方向的机构大都急功近利,激励大家多出东西,或者也可以说多出不好的东西,二者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哪里还顾及学术活动本应有的学术积淀期这回事。我觉得一旦没有了积淀期,喷发期就会消失。学者们被外在任务追的透不过气来,内在节奏就会被破坏,不可能进行持续的大纵深研究。颁发诺贝尔奖所依据的常常只是一篇论文、一个论断,但其中凝结着科学家的一生心血。那些评委们或许深知从一而终的精神会使人生更有心得,一辈子做成一件漂亮事最辉煌的道理。而我们的学术领导们他们懂吗?
中国的领导们要成果,要作品,要结集出书,学者们要房子,评职称,涨工资,这些是衡量学术价值的标准。一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在三十多年里出入医院和药品中度过,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然而他所工作的大学一直为他保留着个人的办公室,这所大学就是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而这个精神病人就是后来因30多年前的学术成果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纳什。还有一个一辈子没干别的,只写了一部书,而且到了还没写完,但是这个人叫曹雪芹,他的书叫《红楼梦》。
我不知我们今天的学术体制能否接纳他们,他们评职称、涨工资、分房子、报销医药费时大家又怎样评价他们,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如何述职和如何写简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