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说
(2009-03-21 07:23:54)
标签:
杂谈 |
出差回来就去了书店看看有什么新书出来,结果又是带回一大包书回家。
首先看到的是中华书局新版的《太平广记》10册,这套书我以前也有,现在放到另一处房子里,不在身边,想想也就重新买过。又有中华书局新出的《古体小说丛刊》数册,其中《玄怪录》、《轮回醒世》、《云仙散录》、《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等,大都是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也一并买下。
以前说过,我在上大学后,就很少再看现代小说了。那时消磨时光的读物就是些历朝的笔记小说,它们大都很短,内容又都荒诞不羁,可以当《365夜》或《心灵鸡汤》类的小故事看。因为不需要死记硬背,所以一天能看好多页。
我觉得这类小说大抵都是文人正经创作之余记录些奇闻异事,文笔自然洒脱些,不带有正襟危坐般的装样。看得多了,自然也会有些性灵上和文笔上的感悟,之后在找些袁中郎兄弟“信心而出,信口而谈”的诗文看看,就能觉得更会有趣些,写出来的东西也会自然。
唐以前的笔记多系名家作品,文笔好,内容也扎实,有意义,最可读。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类书的祖师爷,一部《世说新语》道尽魏晋风流。汉人《西京杂记》与唐人《酉阳杂俎》里则保存了大量史料,今天读也能有所收获。
宋人的笔记,多出自名公臣卿,内容也充实,有史料价值。但有些已经杂乱起来,因此有高下之分。出名的如司马光之《涑水纪闻》,欧阳修之《归田录》。北宋初,天下太平,喜欢闲暇时读些好玩故事的人开始多起来,于是就产生了五百卷之多的煌煌巨编《太平广记》。
宋人继承了前人对笔记的分类,有笔记式的小说,有小说式的笔记。如《夷坚志》,是笔记式的小说。如《东轩笔录》,则有很多条目,是小说式的笔记。
元明笔记我看得不多,自己手头上有的只是《南村辍耕录》及《万历野获编》两部,在后一部书里让我知道了风流的正德皇帝是属猪的。
清笔记我是看得最多的,但大都看的是小说类,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然是不必多说的,而读过的另一些如《夜雨秋灯录》、《淞隐漫录》之类的可惜大都流于肤浅,上乘作品少。
休息的时候我不愿意再看些复杂的累人脑子的书,于是一直以来就读些历朝笔记小说消遣,看一些胡说八道的故事,如果大家也认为我在这里自以为是的胡说八道的话,那么一定是受益于这些笔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