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2008-12-16 02:19:42)
标签:
杂谈 |
1930年代,北方一个彪呼呼姓金的大汉闯到广东佛山,打败了武馆街上所有的武师,最后来到一个叫叶问师傅的家。叶师傅家的孩子和老婆告诉他,别打碎家里的东西就行,你们随便打。于是叶师傅在打架中用咏春拳法打败了北方的金大汉。
叶师傅在广东和香港很有名,他的徒弟中有个比他更有名的打架高手叫做李小龙的。
这一切是一部叫《叶问》的电影告诉我的。
但我其实不想谈打架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打架过程中的文化问题。
我所经历的打架,大都是板砖乱飞,菜刀乱砍,逮着什么就往脑袋上砸什么,看着怕人,不过很真实。因为你不用亮架势。我亲眼见过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在街头追个伙计,大约百米11秒奔跑的速度并且还有一个扫堂腿,将那家伙绊倒在地,随后一把抓起身边的一辆自行车尽情砸去。后来大家告诉我,这个当时在念附中的小孩练过功夫的。
这样的打架是真实的,但在有些人眼里没文化。
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真正有文化的打架高手要亮相的,得像京剧演员一出场观众会叫一声好才行,说高深点必须得有禅宗或儒家的精髓贯穿在气质或身形内,举手投足间一定得要有大腕儿神气,或者说是打架的一代宗师风范,哪怕杀人也是。
神闲气定与心浮气躁的对比,才能让你明白打架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同样,也是有文化的。当然主人公一定要穿马褂,一撩衣襟很帅的。
中国从1920年代的《火烧红莲寺》开始,大约出现700多部关于打架的电影,我看过400多部,以至于要写一部武侠电影史,后来在“哼嘿哈兮”中我真的厌烦了,本来35万字的书写了10万字就彻底扔掉了。
我的厌烦在于我不想看到有文化,打架就是打架,如果用儒释道大杂烩来装扮文化的感觉,总让我感到无所适从,谁又能接受流氓有文化呢?当然,并不一定指街头的小混混,但我还是希望会打架的高人别拿玄的说事。
据说1960年代西方世界的男女哥们大都接受了铃木大拙的“日本禅”的影响,更加有理由的吸毒、搞女人、进而环保、反战。文化解决了乱交、吸毒的理由,的确也开心。
但我还是不希望这一切的自由是以文化的借口存在,因为这和我先用哲学侃晕一个小姑娘,目的是为了上床没什么两样。
文化是什么?我坚信“文以教化”,让人善良,让人智慧,而不是打架的帅。
好了,自己也觉得越说越乱了,本来应该是一篇观后感,结果自己也不知所云了。
回到《叶问》的电影上,我依旧觉得最后的一场戏是好的,那就是在打日本小鬼子的时候,导演没有再讲文化,打禽兽的时候,本来就不需要有文化的。打死为止,免得他再害人,于是,恢复了打架的本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