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习的朋友
(2008-10-28 19:58:53)
					
											标签:
																				
                            杂谈 | 
					
我有一个大我许多的“过命”朋友,我小时候总愿意跟在他后面玩儿,那时他的家里兄弟姊妹多,极其困难,只有靠自己来生存,他和我讲过曾去当晒沙子工,砌砖头,搬水泥,凡是我所能认为最卑贱的、最付出体力的工作他都去做过。现在呢,他是一个很大的装修公司的老总,一直与政府合作,身价我也不能估计。
前几天我见到他,和他在酒吧聊天,他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没上过大学,我知道自己的弱处,但是我好学,我会琢磨别人的好处,我觉得自己现在可以教大学生,因为我认为我看得东西太多,而且我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一点有点像马未都搞收藏一样,见得多了自然明白些。”
我对这番话并不感到惊奇,我这个朋友不算聪明的人,又没赶上好时候,不过他今天的成就我是知道的,“豪杰每多屠狗辈”或“英雄不问出处来历”这样的示例在人类历史上太多,我不想说这个,在我和他交谈时我想的是他的学习经验。
他说的唯一的我认为是学习过程中的真理是我深信不疑的,那就是“我看得太多”。但是我以为应该是他思考的太多。
我们都看过太多的事情,也想过太多的事情,但是我们很少总结或归纳其中的道理。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总结了大千世界的本质,孔子《论语》则说清人类的社会学与伦理观,他们的将所见到的世界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永远让我们铭记。
我总愿设想,孔子有老师,同时代也有同行,死后亦有先生,但是只有孔圣人为圣贤。而老子为守藏吏的时候虽不讲学也会有朋友,自然会有一些先人、同辈朋友明白或接受事理,但是这些人谁会知道名字呢?
我想见的多并不一定知道事理,知道事理也并不一定活得明白,重要的你必须去思考、总结、归纳。
不管我的专业如何,我总会碰到前人的作品时,五体投地的佩服他们,但我想我的是把他们打的乱七八糟,然后我自己去想我要的东西。其实,“看得多”并没有用,在于如何自己去想。
我的朋友现在依旧接受着本科毕业生的崇敬,并依旧指导他们自己从正式未科班学习过的技能,但是我在他的言谈中,甚至在他床头摆放的书中看出他的学习精神。
我也想像他一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