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烈牌坊

(2008-07-24 07:27:10)
标签:

杂谈

最近在读一本很有趣的书——《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书中通过口述历史、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等各种方式探究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座旌表节妇的牌坊的历史。看书之余,我产生了很多感想。
在我国,这样的牌坊很多,保存较好的地区有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现在大多都开发成为旅游项目了。人们今天在游览这些牌坊群时,很难还会想到那些只冠以夫名而自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贞节烈女的故事了。她们的往事、青春与血泪都被压在一座座巍峨矗立的石头下面,只幻化成“张王氏、赵李氏”等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等待着岁月与雪雨不断的研磨直至消亡。
读过书才知道,朝廷旌表节烈需要一系列繁复的手续,要使用大量的银两行贿,还要有大量的资金建起牌坊,这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北宋程颐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一句话,就断送了无数女性的幸福,在“奉亲守志,贞顺流芳”背后,无数女性寂寞而又孤独的伴随着晨钟暮鼓渡过凄惨的一生。
旌表节烈的风气在明清时期愈演愈烈,明以前的史书中记载的贞女烈妇一共才两百多人,而《明史》中节烈传记,竟“不下万余人”,即便如此,如《明史·烈女传·序》所说“湮灭者尚不可胜记”,史书中只“存其什一”,这些女性并不是都能够都有资格立有牌坊的,90%连姓氏都没有留下。安徽歙县徽城建于光绪年间的一座牌坊的额枋上镌刻有“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的字样,应该是旌表人数最多也是最寒酸的一座牌坊了。
其实,牌坊并不是给苦命的女性树碑立传,相反则是为整个家族涂脂抹粉。在令他人羡慕之中,人们所记住并不是这个可怜的女人,而是家族门楣的光大。但是这样的荣耀全部是在牺牲一个女人一切幸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个女人悲惨的一生构造了一座牌坊稳固的基石,而女人的灵魂就如同孤魂野鬼一样在牌坊下游荡了数百年。
如果那样生存的话,我想还不如去做一个荡妇,满足了自己,也满足了别人,在脱下虚伪的外衣后,轰轰烈烈的活过一场。
如果现在我要见到还在标明“钦旌贞行”或“万古贞珉”的牌坊时,我想我会呕吐。
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去了次宁波,在天一阁藏书楼外天井的墙壁上,看到存留着的一块块半米见方的石刻,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节烈妇女的名姓,许多名姓因时间的久远已经剥落漫漶,不复存在,整整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拨开爬满墙壁的藤草,一个个字的辨认着,努力的去想象这些名姓背后的一个个故事,结果除了这些名姓外,不复有任何可以启示我的关于人的故事和生命的气息,只剩下的是冰冷的石壁、无意义的名姓、无名的恐惧和仿佛像泪水打过一样潮湿的蔓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午夜惊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