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5年,我和王辛夷女士对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马刚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 培力教授以提问方式进行了采访。 为种种原 ,并没有发表出来,但两位教授的坦诚和真见卓识令人难忘,现在在这里发出来,借此可以了解这两所高等美术院 的数字媒体教学的方向和主 。
中国美术学院 培力教授的访谈:
1.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成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 究和创作的学院之一,作为第一任主管领导,您能否详细的谈一谈专业建制、设备、师资力量、教学和创作情况?
中国美院于2003年正式建立新媒体系(不是数字媒体),目前的建构主要包括摄影和电子媒介两大部分。摄影涉及 统(黑白、彩色)、数 及特殊材料;电子媒介涉及录像(单视频录像、录像装置)、动画、网络、互动装置、声音等。到目前为止,设备总投资将近800万人民币,主要包括摄影棚、暗房、扫描和打印机房、中心机房、电脑机房、视频剪辑机房、声音机房、装置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在职教师5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兼职教师5名。
新媒体系已经开始了 究生和进修班的教学,并将从今年九月开始,开展本科生教学。我们已经多次组织创作和交流活动,如“新媒体艺术节”、“第二届中国艺术院 大学生数 媒体艺术作品大赛”、“中国录像与摄影艺术国际 讨会”及多次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展览等。
2.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主 是什么?它将面对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以创作为中心,以创作带动教学。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判断力、有个性、有技能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技术高手。新媒体艺术当然要涉及技术,但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技术可以刺激想象,也可以限制想象。 此,关于技术内容的教学应当围绕创作展开,与创作形成互动的关系。
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历来将基础和创作割裂开来。基础,一般被认为是为创作进行准备的技能和技法。它是数十年来延续下来的,不变的,是某种被认为唯一正确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事实上,单一的 准化教学模式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产物,它在培养符合特定需要的人才的同时却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和创 力。而基础好(写实绘画能力)就创作好(有创 力)的说法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了。
新媒体系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开始思考他的个人需要,思考想说什么——在说的过程中进而思考和了解怎么说。我们提倡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提倡保护个性,提倡教和学的互动。
创 的欲望最重要的,也是最可贵的,创 的欲望是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基础,也是我们最为重视的。关注艺术走向。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 力,提高学生介入当代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
3. 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在艺术创作与商业 播方面是如何划分的?在今天的商品社会下,将会有大批影像艺术家放弃追求精神性和理想的创作道路,而向商业化和庸俗化趋同,您怎么看待这个的现象?在教学上又是如何把握的?
首先,我以为商业化并不必然与庸俗化划等号。庸俗的作品是 为缺少个性和想象力,而不在于它被界定为商业的。事实上,庸俗的“非商业”作品也比比皆是,并不在少数,这 的作品不会成为自我 榜为“非商业”而增色。
我们没有能力或责任去设立或判断(艺术的)道德 准, 为这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 为我们首先不能确认我们所坚持的“精神性”和“理想”是否真的有意义,进而我们也难以确认它们是否对别人也有意义。
简单的说,“商业”或“非商业”的创作的差别在于目的性不同。“商业”的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服务性”对象和实用性目的,而“非商业”似乎没有。但在很多情况下,“非商业”的目的性或实用性仅仅是隐性的,暧昧的。 而区别“商业”和“非商业”本身也存在困难。
从形态上来区分“商业”和“非商业”在今天也同 困难,有些似乎看上去“商业”的作品实际上是非商业的,而有一些看上去“非商业”的作品实际上却很商业。还有更多的作品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而,简单的区分已没有意义,也不太可能。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让学生自己来建立他们的道德 准和信念,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
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对为某个特定对象(如产品)进行合目的性创作,但同时,我们也避免以某种正确思想的名义对学生的创 性和个性 以限制。
4.今天在学院中,出现影像,录像,数字艺术,网络互动,flash,录像装置,多媒体,动画等名目繁多的科目和专业名称,但在学院教学上却始终没有明确的指向,对此您有何很好的建议和想法?
态度决定一切。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热衷于这些专业,原 很复杂。客观上,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有很大的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生源。新兴的学科意味着学术形象,而生源则意味着经济效益。所以很多人在还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就已经动手了。
我相信会出现优胜劣汰的过程,当年很多人一窝蜂做电彩冰箱,但 年后还是市场决定命运。办学也一 。
在这个领域目前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 为它是新的。 但就像做所有事情一 ,出发点和态度是最重要的。应当清楚要做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要知道去哪里,接下来才是怎么走。
5.您认为目前中国有非常完型的影像理论吗?如果没有是否 为是仍处于一个影像观念的转型期呢?如果有您能来说说是什么吗?而在学院教学中如何做才能发展和完善影像理论的建设呢?
我以为目前中国还没有非常完形的影像理论, 为影像艺术在中国的时间太短,也 为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和 究构架。在教学中发展和完善理论的建设的确很重要,这也将是新媒体系今后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已经建立了资料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分类、存档,为师生及学者提供一个 究平台;其次,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术 讨和交流,与国内外同行广泛接触,互通信息,切磋观点。这项工作将是长期的,相信通过努力会出现成效。
6.您认为DV影像、多媒体与摄影的关联能否导致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
什么可能性都会有。
但艺术的发展首先是由态度决定的。是态度决定了形式。艺术的走向向来只能被关注,不能被预见。艺术家连自己五年后将做什么都 法知晓,更不用说别的了。
7.您能否坦率的谈谈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过程中有那些不足和不尽人意的方面? 为许多的艺术院 正在筹建类似专业,而中国美术学院 疑会提供许多经验值得学 ,同时也是为中国学院影像教学顺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合适的师资要比空间规划和设备购置要困难得多,而优秀的师资是专业学术水准的保证,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着很大困难;
在教学方面有许多事情要做。
8.您能否详细谈谈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在学生作业中的考 准吗?
这是一个难题,是我们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首先是如何确定 准? 准即倡导合理,但我们又如何确认它本身是合理的;而且倡导合理的同时可能扼杀个性, 为个性往往要求突 准,它常常表现为不合理性。
我们将要进行一系列的尝试,逐步摸索出某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9.影像艺术的发展使得一些非影像专业出身的艺术家也置于其中,这也就出现一个问题,需不需要正规影像专业与非正规影像专业出来的作品要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要用不同的 准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如果需要,这个 准是什么?如果不需要,设立影像专业的价值又在哪里?
只有好或不好的作品,没有专业或非专业之分,以是否专业作为区分作品高下的 准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目前从事影像方面创作的艺术家可以说都是非专业出身的,国际上同 有许多优秀艺术家也是出自非专业。
设立影像专业是为了建立一个平台,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建立任何行业 准,或培养符合行业 准的行家。
学院的教学可能使知识具有系统性,但同时也存在教条和僵化的危险。 为知识是一面双刃剑。
我们将努力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艺术家,但并不是说,这些从院 出来的艺术家将来必定胜于非专业出身的艺术家,或者说,非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就必定低于这些专业出身的艺术家。
衡量作品价值的 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专业”“非专业”的概念可以解决的。
10.您认为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最终是落实在社会学角度上还是落实在艺术美学角度上?
如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绝对地仅仅落实在社会学意义上或美学意义上, 为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置身于社会之外或割裂与社会的联系,但同时艺术如果仅仅沦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工具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艺术终究是艺术。
11.今天的影像艺术受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艺术家在将影像艺术推向纪录片或电影上, 为毕竟电影类型所 递的内容要丰富的多,请问在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上出现过这种现象吗?如果有又是如何解决的?
我个人反对任何一种教条,主 在教学上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主 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主 顺其自然。
12.据我所知,您现在也参予一些国际性的影像艺术交流和策展工作,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还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我更喜欢艺术家的身份。
13.中国的影像艺术家在参予这些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和展览中,有何优势和劣势?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比较倾向于社会性内容,语言比较直接,手法也较为简单。这些特点即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
14.您能否对正在准备筹建影像专业的兄弟院 提一点在建制和发展方面的建议?
这个很难, 为每个学院的背景不同,特点不同,出发点也就不同。没有一个公共的合理的模式,在我们看来有意义的对别人未必有意义。过去我们总是急于找到事物的规律性,找到合理的模式,找到不犯错误的途径。 此,诺大的中国数十年以来 家美术学院都大同小异,毫 特色。其实,特色比合理更重要,哪怕有时看上去是错的。
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前一篇:十三个问题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