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有”与“无”的相互关系
(2020-05-19 08:57:25)
标签:
老子文化 |
浅析老子“有”与“无”的相互关系
【经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1】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
[1]埏埴(shán zhí):用黏土和泥。
[2]用:《说文》“可施行也”【最终的目的】
[解译]
用三十根辐条集中到车轮中间一个毂上,(只有毂)中当间是空无的(能插上车轴转动)才会有车用。和泥做一个器皿,只有当中是空虚的(能装东西),才有器皿可用。在房子的墙上凿一个窗户作为居室,只有窗户是空的(能透光线),房屋才可以住人用。因此,“有”这个实体是为了我们(改造生活)所利用的,“无”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张松如说:“老子以‘无’‘有’为二名,且为对立统一之二名,正是统一物之一分为二,是矛盾的两个侧面。”
(2)罗振玉说:“老子以利说‘有’,以用说‘无’,或者说是以‘有’见利”,以‘无’见用。有与无、利与用,是相互对待的不可分开。”
(3)现代学者的结论是:“本章说明了“有”与“无”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但目的在于强调‘无’的作用。”
从以上的观点来看,他们的结论是:老子是用‘无’作为工具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利益”就是‘有’)。所以他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老子的“无为”解释为“无所作为”,他们认为老子是以‘什么事也不干’来争取个人的利益,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歪曲。
(1)客观存在的实体(即现有的物资和工具)。
(2)事物发展所需的时间。
(3)人的劳动创造力。
“有”是被我们所利用,去创造“无”而服务的。“无”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文中三例,老子都是利用“有”这个现有的实体,经过劳动创造以实造虚而达到“无”才能为我所用。
从现实社会的实践中来看:
(1)
(2)
(3)
(4)
所以,“有之以为利”是用“有”这些现实的资源和财力为条件,来改造“有”——那些不利于生存的现实,从而达到“无”的劳动创造过程,就是我们当前的工作。这才是老子的着重点,不能说老子只是强调“无”的作用,更不能说“无”即是“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