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关于《丹田的位置和作用》
自古以来养生家都很重视丹田。《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性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唐代医家杨玄操注解为:“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但是,丹田的部位在哪里,它的含义又是什么,说法不一致,使学习者莫衷一是。
一、丹田的位置
《中国医学大辞典》称:“人身脐下三寸曰‘丹田’,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地,可为修炼内丹之地。”一般说丹田,都指脐下三寸处,但它不象针灸穴位那样具体。我们理解为小腹正中这一范围就可以了。由于功夫大小不同,丹田反映的面积和力量也不一样,如果规定太具体,反而给练习者增加不必要的意念。
道家文献中有三丹田之说。《金丹问答》说:“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钟吕传道记》说:“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气府,下田精区。”所说的这些部位都是真气集中而活泼的地方。
那么,什么叫做“丹”?过去把丹看得很神秘,说丹是修仙的人炼的,炼成丹就成了仙。古时候把药中提炼出的精华,也叫做丹,对治病健身疗效显著,称为仙丹妙药。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丹,并不那么神秘,就是真气的凝聚。真气在丹田集中到一定程度,就好象一个球,或象一个很具体的物质存在,感觉小腹胀鼓鼓的,这就是真气凝聚的表现。让炼丹家来说,这就是丹。我们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就要靠真气的凝聚。由此可以知道,丹就是凝聚的真气。
练真气运行五步方法,所说的丹田有三个,这就是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
中丹田的位置在胸骨剑突下一寸五分的地方,也就是心窝部。这里有个穴位,叫巨阙穴。巨阙是大门的意思,这里是心脏的门户,心气从这儿宣泄,所以巨阙也是心脏的募穴。
下丹田的位置在脐下三寸小腹正中。这里有个穴位,叫关元穴。下丹田在关元穴深部,不在皮下,就是直肠前面,膀胱后面的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解剖开没有什么实质形状。下丹田的位置说法较多,有说脐下一寸的,也有说脐下一寸半的,还有说在会阴的。我们说是在脐下三寸关元穴,这也是多数人公认的。练习时没有必要专门去找几寸几分,练习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知道。
上丹田在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和头部中线交点。这里也有个穴位,叫百会穴。上丹田的位置说法也较多,有说在天庭处的,有说在祖窍(印堂)的,有说在泥丸宫的。我们说它在百会正下方与通过印堂的水平线交汇点。
二、丹田的作用
三个丹田位于人体的三个重要部位,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概括起来讲,中丹田摄取能源,化生能量,以养后天;下丹田培养真气,积气冲关,以固先天;上丹田安住元神,开发智慧,保全性命。具体讲,它们的作用分别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是中丹田。我们一开始练习,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首先在中丹田集聚真气。只有真气集中了,才能更有效的作用于全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在各方面都有消耗损失。怎样补充呢?那就要靠中丹田的脾胃运化五谷,摄取能源,化生能量。中丹田为生发真气的场所。人活着需要呼吸和进饮食。呼吸摄取的氧气叫天阳,饮食摄取的养料叫地阴。吸天阳入肺,饮地阴入胃,进入体内化合为真气,就是人体生命的能量。
练五步方法第一、二步功,重点守中丹田,促进天阳和地阴化生真气。这个过程称为“炼精化气”。
二是下丹田。真气运行五步方法第二步功“意息相随丹田趋”,将中丹田集聚的真气沉入下丹田。进入第三步
“调息凝神守丹田”。真气在下丹田集聚,为下一步贯通督脉打好基础。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就是以下丹田积蓄的真气进入尾闾,经命门,过夹脊,透玉枕而通周天。这三步功都是下丹田在起作用。下丹田在《内经图》上叫正丹田。它的周围是泌尿生殖器官,如子宫、膀胱、肾、卵巢、大小肠等。下丹田真气充足,对这些脏器有促进生理功能的作用,也能纠正这些脏器的病理现象。真气贯通督脉后,肾气不断的灌溉脑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第三、四两步也叫做“炼气化神”。
三是上丹田。真气运行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就是在上丹田培养元神的本能力量,对全身发挥其调节管制作用,进一步顺应自然,彻悟玄机。
由于肾气不断灌溉脑髓,还精补脑,使大脑恢复它的本能力量,凡患神经衰弱的人,比如失眠健忘、易喜易怒、不能胜任工作等,都能有很大好转,坚持练习,就可痊愈。
通督之后,随着元神力量加强,练习就容易入静,到极静的时候,进入无物无我的境界。因此,这个阶段叫做“炼神还虚”。虚的含义并不意味着其它什么作用也没有了,而是有了大脑保护抑制力量的调节管制,控制了不符合生理需要的妄动,使全身生理活动非常有序,非常旺盛。经过“炼神还虚”阶段,机体就进入生生不息的状态。
以上讲得是丹田的位置和作用。丹田的部位知道就行了,不要去几寸几分的找,找也找不到,只要练习,自然就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和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