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2017-01-19 05:04:26)
标签:

365

胡同

杂谈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俺自友谊完诊,欲前往虎坊桥的纪晓岚故居,为春节马友小聚定年饭,便试图穿越华严路前往。没成想邂逅到一所欧式老楼房,类似上海里弄的建筑群。近前便见楼房大门右侧墙上所镶嵌的标示牌:新市场泰安里。这在俺行摄胡同以来,实属罕见:北京也有里弄的所在。

   返家后详询度娘,还真的涨见识:老北京还确实有着此地为,仿上海里弄的建筑群,谓之香厂新市区;并且相去不远,还有一处华康里。

   度娘资讯讲:

   作为文化古城,北京为人熟知有名胜古迹,有独具特色的胡同街道,但民国时期的建筑群,却多被忽视。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多是西洋风格,两层或三层的小楼装饰精致。北京为数不多的民国建筑群——香厂新市区位于老北京的南城,是一块面积约为22公顷的街区,集中规划建设成于1914至1918年之间,是当时北京改造的先驱地段。香厂新市区原规划14条道路,纵横交错,互连互通,现在基本维持原样。

  香厂新市区仅剩不多的历史遗迹之一——华康里最初是做妓院设计的,后随着香厂新市区的萧条改为民居。这里的房子全都是8平方米一间,因为房顶比较高,所以很多家庭都把房子改造成小二层,让居住条件稍微宽敞一些。华康里的老街坊互相之间都认识,见面会热情的招呼一句“今儿吃什么啊?”一位80岁的老先生说,他从1948年起就一直在这里住,院子里郁郁葱葱的香椿树是他五十年前种下的。他说,原来窗子上的拱券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是层层叠叠突出的拱形装饰,很漂亮,后来因年久失修,为了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就拆除了。  

    如今在香厂路、仁寿路、仁民路、留学路、永安路一带,还能见到许多新市区遗迹,有什么日本宪兵部之类的。在华严路上有个白色的二层小楼极为显眼,走近看可确定是民国时期建筑。中间有券门一面,门上方有个砖匾,上书“华康里”三字十分清晰,墨迹犹如刚刚下笔。粗略问过华康里内的一位老人家才明白,她说这地方以前是个大妓院,后来没几年儿就废掉了,妓女们住的屋子就成为了民居了。  

   前门外有八大胡同,堪称老北京的一个所谓的“文化”,新市区有个华康里,是否能和八大胡同一起同称另类“文化”呢?

  华康里

  华康里的民国建筑。当初京都市政公所将其规划为集中式的妓院区,初定名为“平康里”,其意源自于唐代长安城的妓院集中地“平安坊”,想借此形成模范新市区的辅助功能区。但建成不久后便因新市区的逐渐没落而改设为居民区,遂易名为“华康里”。

  

华康里

  临街处的二层小楼,楼中开有石门,匾额处有“华康里”三字墨书,十分清晰,犹如刚刚下笔。小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道铁质楼梯通向二层窄窄的楼道,原来的窗户上拱劵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是层层叠叠突出的拱形装饰,很漂亮。

  

华康里

  “香厂”?这是什么地方?别说外地人,连很多北京人对这地名都很陌生。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香厂在北京甚至全国可谓鼎鼎大名,几乎就算民国时期的“CBD”和“大悦城”,是北京从封建城市过渡到现代化城市的先驱,从1914年成立至今整整100年。

  

华康里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泰安里仿照上海石库门里弄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由六幢平面格局和立面相同、各有独立天井小院的楼房组成。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2013年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单位发布。此次近现代建筑保护数量占比首次超过古建筑保护。

  “近现代建筑也是历史的见证,要重视起来。”历史名城保护专家王东说。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天桥有一句老话:土得掉渣,洋得冒尖。“洋得冒尖”指的就是香厂。在香厂路和万明路之间,曾是北京现代化的一次尝试。民国时期,这里各式建筑新起,形成了一个近现代建筑群,可以说是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影。

  不过,现如今大世界已消失,曾是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只留有残影,而新市区泰安里则成为这片区域在目前留存的最为典型的代表。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问起这里稍有年头的建筑,大部分居民都知道有个新市区泰安里。它是1915年至1918年兴建的,是民国初年兴建的香厂新市区的组成部分,该组建筑仿照的是上海石库门里弄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由六幢平面格局和立面相同、各有独立天井小院的楼房组成。

  六幢建筑通过一条小巷分为两排,巷口通向仁寿路,有过街楼相连,六个楼门两两相对通向小巷。突破了老北京独院、独户的传统居住模式,推进了城市集约化住宅的新发展。它体现了民国初期,北京人求新、求异的追求和审美观,以及现代化、西方化的追求与变化。据《北京娼妓与北洋政府》记载,这里曾是民国时的高级妓院,当时叫“大安里”。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北京档案馆的一份资料显示,一位名叫赵启昌的居民拥有位于大安里的多所住房。他向当时的公安局申请将大安里变更为“保安里”,改名申请获得了批准。但公安局认为“保安”易与警察混淆,就将这里命名为“泰安里”,并沿用至今。

  现如今,青灰砖的外墙、残破的砖块、断裂后支撑的窗棂,经过岁月的烟熏火燎后越发陈旧。

  区级文物却被戏称为“鬼楼”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2009年,新市区泰安里被西城区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它还有另外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戏称——“鬼楼”。

  目前的泰安里大楼,不仅外表残破,里边更是岌岌可危。到处是横七竖八卷成一团的线网,满地都是土石渣土,楼门都很破败。记者看到,只有少数几个楼栋用新式的防盗门代替了古旧的木门。

  这里还有几十家住户,大都是旁边打工的或其他外来人员。而面对记者的询问,不少租户都闭口不答。

  而当记者以想租房为由询问时,里边的一位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这些住户多是靠关系或其他一些原因住进来的,一般不会出租。“都搬出去了,都快成危房了,你住这不怕闹鬼。”聊天的几个人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的泰安里,伤痕累累的墙壁,地面凹凸不平,土石满地,飞檐的蜘蛛网线,伴着昏暗的灯光,风呼呼响,让人不禁打起冷颤,修缮急需开展。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北京的老上海里弄——新市区泰安里

  附录:

  泰安里位于天桥仁寿路和仁民路交汇路口东北角,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是当时“新市区”的一组仿上海的里弄式住宅。

  建筑占地42米×41米,共由六幢平面格局和立面造型基本相同的楼房组成。六幢建筑通过一条小巷分为两排,巷口朝向仁寿路,楼门均朝向小巷。每幢楼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有独立的内天井,天井上方有罩棚。进入楼门通过门道可至天井小院,二层挑出的跑马廊在一层形成走廊,靠天井一边有楼梯通二楼。小巷西端入口之上架空做二楼,东端完全封死,便于管理。

  立面以青砖清水砖墙为主,有壁柱和檐口,均为砖砌外抹灰而成。转角处壁柱为五进五出式,中间为仿塔斯干式。窗外有抹灰窗套,一层简单,二层做线饰。从使用考虑,楼梯间立面略做变化,中间无横向檐线,三品窗子随楼梯而逐步提高,上部另加一圆窗。

  2009年7月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19@365北京胡同里的里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