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3@365 天坛祭天设神厨

(2016-12-18 05:04:26)
标签:

365

北京

神厨

天坛

杂谈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近日,北京天坛公园北神厨、北宰牲亭建筑群,经过两年大修后对游人开放。俺便趁晨练,于日前,前往还需身份证才能免费观光的北神厨一观。

    北神厨、北宰牲亭属于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是准备祭品的地方,这里虽然不比祈年殿宏伟气魄,但由于祭祀前皇帝要来这里亲看祭品,作为祭祀礼仪中的一环,自然也非常重要。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国家大政中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排在战争之前。清朝各帝继承了古人祭天的传统,康熙帝一生重视天坛祭祀,即使遇有恶劣天气也要亲诣行礼。康熙晚年,因腿脚乏力,不能亲赴,他命人将斋戒铜人送到乾清宫,于此斋戒,可见其虔诚之心。六十一年,康熙帝身体不适,遣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代行主持郊祀大典,也被后世史家认为是传位的象征。

  清代皇帝中,乾隆帝是南郊祭祀最多的,达到了158次,比明朝一代祭祀天坛的次数还要多。而为表诚敬,乾隆帝去祭祀都是从紫禁城步行至天坛。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祭祀典礼也越发详细完善,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下发谕旨,诸大祀“一切典章断不可稍减……将此永著为例”。

  典章不减,细节也不能忽视。祭品反映祭祀人的诚心,特选用部分皇帝亲耕南郊、皇后亲织北郊的物品,以表恭敬。祭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皇帝还要亲自检验,称为“视笾豆”。其中笾有十二,豆有十二,分别为“形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餈”;“韮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拍、酏食、糁食”。还有其他更多诸如羹、米等,不一一列举。如此多的食物,今人怕是听都没听过,这些祭品就是在神厨制作完成的。

  文献记载,清初用于祭祀等公事的厨役300名,后来减到250名,其中祭祀天坛用厨役206名。从雍正朝开始,厨役数量渐渐增加,至光绪朝增加至390人。如此庞大的厨师群体,分工协作各有不同,根据《清会典》知:大祀如天坛祭祀需厨役365名,其中供祀71人,着坛52人,宰大牲34人,铺排、宰鹿兔各25人,宰小牲23人,陈设20人,造糍、造饵、造饼各4人,瘗毛血3人,报牲1人,另外还有杂差厨役百人。祭祀用品,就是由这些厨师在神厨准备完成的。

  虽然是皇家厨役,但是工资并不高,每名每月给米五斗,每斗折银一钱三分,分四季在户部支取。待遇上与祭祀的乐舞生比差了一些,乐生每名每月给银一两,米三斗三升,舞生每名月给银四钱,米三斗三升。同是祭祀时的工作人员,待遇差距还是很大的,此事令人玩味。

  按照清代规制,祭祀时用的禽畜放养在圜丘、祈谷两坛之西的牺牲所,而宰牲亭和制作祭品的神厨在两坛之东。要将牺牲所的家禽、牲畜送到宰牲亭,则需要经过祈年门与成贞门间的神道,可按规定,神道禁止活物通过。不得已,只能在神道下修条门洞形隧道。因送往宰牲亭的祭品去了就要被宰杀,有去无回,故将此处称为“鬼门关”。

  清初专设“牛羊馆”,负责采买饲养祭祀用的牲畜。后来转归内务府和顺天府采买。乾隆初年,每年祭祀需要用牛197头,大祀前六日,中祀、群祀前四日,精选牛犊进入牺牲所喂养。为了保证牲畜质量,清廷规定,大祀前五日遣官代表皇帝前去视牲,前二日再遣礼部堂官省牲。

  宰牲时也要由太常寺官员监视执行,规定大祀天地时各官身穿朝服,先期一日于子时赴天坛监视宰牲。如果是皇帝亲祭天坛,要在祭祀前二日酉时宰牲。祭祀的点点滴滴汇总保证了祭天大礼的顺利进行,皇家礼制规矩之成熟、细密由此可见一斑,而古人祭天之诚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道清。

天坛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位于圜丘坛东侧,北神厨位于祈年殿的东侧。神厨制作牛,羊、猪等祭品,以供皇帝祭天,祈谷时使用。神厨建筑规整庄重,是我国祭祀建筑中仅存的几座神厨之一。

  天坛有南北两座宰牲亭。南宰牲亭位于南神厨东侧,北宰牲亭位于祈谷坛长廊北神厨东侧。宰牲亭又称“打牲亭”,因古时屠宰牺牲是先用木槌击打牺牲头部,故名。

  北神厨大门与长廊连接。

  南神厨院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位于圜丘东,座北朝南,院门南开,为三合院,主要建筑有神库、神厨、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圜丘坛各种祭品的场所。院门外有走牲道与圜丘东棂星门相连,祭时临时搭设走牲棚以运送祭品。建筑规整庄重。

  南神厨院,北为神库殿,东西为神厨殿,院门在南,与七十二连房相通。神库殿是神厨院的正殿,旧时设笼豆案于殿内祀前一日皇帝或亲至,或遣官至殿中举行视篷豆仪。

        南神厨院在中华民国以后一直空置。1946年为国民党守军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初用为首都图书馆书库,东配殿曾开辟了阅览室,院中树木即那时所植。20世纪50年代中期,书库迁出,神厨院各殿又被辟为展馆,院中添盖了管理用房,先后举办了北京市出土文物展、农业成就展。文革期间,曾被辟为人防工事仓库。1972年10月改为崇文区少年之家,少年之家旋对神厨院诸殿进行改造,神库殿改造为礼堂,建成舞台,东西、配殿地面也被改造西殿还加装了吊顶。1985年,天坛对神厨西殿及神库殿进行了部分修缮后,西殿停用。1990年1月,崇文区少年之家迁出神厨院,1993年天坛对神厨院各殿开始全面修缮,拆除了院中各项杂建,亮出了甘泉井,各殿也尽现昔日景观。

  长廊是天坛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又称供菜廊子,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祈谷坛东砖门、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长廊为天坛原始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仿南京天地坛旧制,长廊初建时设75间,清乾隆十七年改制为72间,长273米。

  旧时长廊有栅窗及槛墙,式如房舍,也称七十二连房。1937年,因天坛已非祭天之所,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遂将七十二连房辟为游廊,拆除栅窗槛墙,添加坐凳以利游人休憩。改造后仅保留两间,以识其旧,并立记石,镶嵌于壁上。1948年,国民党守军将长廊遮蔽改为仓库。

  1955年,长廊重加修缮,辟为陈列室;1977年,因长廊椽木糟朽,覆瓦残损,廊柱歪闪重新修缮,将旧城砖海墁地面改为水泥方砖地面;1978年后,长廊曾多次举办天坛菊花展、月季花展,游人云集于此。现在是游览天坛游客歇脚之所。

  天坛长廊有几处热爱梨园晨练团体,还有唱歌的,下棋的,每日聚会自娱自乐,是国外游客常在此取景之处。

  天坛的明代鎏金铜编钟为明代所制,共16枚,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历代封建皇帝都是在这些编钟清越悠扬的敲击声中,跪拜在金碧辉煌的祈年殿内,祈求上苍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江山社稷平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英军少校道格拉斯从天坛掠走了一枚明代鎏金铜编钟,带到了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该编钟作为战利品陈放在印度一骑兵团军官俱乐部里。当时正在服兵役的印度青年乔希,知道这枚编钟的身世后,一直想着将这枚珍贵文物归还原主。数十年后,乔希成为印度一名陆军参谋长。1994年,乔希率领印度军事代表团访华,携带着这枚鎏金铜编钟,郑重将这个特殊的礼物,交给了当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张万年手中,乔希了却了多年的心愿。1994年,这枚编钟回归天坛后,只在天坛的祈年殿东配殿展出了一个月,后考虑到技防措施不够,便不再展出。2012年祈年殿大展开幕时,其复制品在展厅内首次亮相,代替真品接受世人的瞩目。目前,该套明代鎏金铜编钟的另外15枚仍下落不明。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353@365 <wbr>天坛祭天设神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