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365知崇文税关衙门

标签:
365杂谈 |
我们常见的崇文门老照片都是在崇文门外大街拍摄的,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的照片是崇文门箭楼,后来就剩下单个崇文门城楼了。
明清时期崇文门叫“税门”,户部衙门的税官在此办公,负责收税,一年净敛白银数十万两。崇文门的税官,遂成为户部诸税官中有名的“肥缺”,税官监督是“京师十大美差”之一,该税关前后存在四百余年。
崇文门税官的名声至今名闻遐迩。但绝不是现在一些电视剧主编们形容的那样子,几个干瘦的守城老兵,搬张破桌子,守着城门洞,收过往行人的几个铜板。
崇文门税官监督隶属于户部,至少也是三品大员,他的衙门府掌管上百人,有收钱的,有记账的,有存银子库房,至少也需要是个三、四进的大四合院。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在崇文门税官衙门抢走了几十万两白银。
崇文门门洞东侧靠着城墙有一座五间门脸的大房,屋顶铺设琉璃瓦,两侧流水女儿墙头还有5个琉璃走兽,显然是三品以上官员衙门大门,大门后边是衙门人员办公的地方,照片中显示1922年左右已经封闭大门改为门脸房。
根据笔者判断,这所大宅或是崇文门九门提督衙门或是崇文门税官衙门的办事机构。
明代北京有城门十一座,每座门都可以征税抽分。成化初年,崇文门开始设置都税宣课司,明人史玄《旧京遗事》记载: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从此,崇文门税关成为明清时期的总税关。
有文字记载说在崇文门外路东、崇外上三条至四条之间,曾有一座不被后人注意的收税衙门。此衙门虽小却是总部税关,但其历史却很长,大约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设立。
明外城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兴建,1423年的崇文门(当时叫文明门)外地区,怎么有花市上三条和上四条胡同呢?
《燕都丛考》第二编记载:清初,征百货商税者由户部管理,称作“工关”。崇文门税关衙门仍称宣课司,亦称总税局、总税务司,治所在入崇文门而西的西城根三条胡同内。准确说,清代税务衙门是在崇文门内的东江米巷路南的三条胡同。
清初崇文门税种主征百货之税,主要是官酒税。虽隶属户部,却是由内务府与户部共同派员管理,而且用满员司官,并采取轮换制,正副监督,每年更换一次,以杜舞弊。
崇文门税关的苛刻是非常有名的。明孝宗弘治元年,御史陈瑶说:崇文门监税官以掊克为能,非国体。到天启五年,崇文门税关年收关税已达89929两,列全国八关之首。
崇祯年间,苛税更重,各关征税不断加码,而崇文门关收税的惩罚手段更是让人胆颤心寒,因而落下“鬼门关”的恶名。
清承明制,崇文门依然是关中之关,崇文门税关有“内外十三税口”:内口指的是崇文门与其他七个外城城门,外口是卢沟桥、东坝、板桥、海淀、穆家峪五处税口。清时崇文门税关的苛刻和明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雍正、乾隆时大臣海望长期担任崇文门税关监督。当时崇文门征税,在秤上有挂锤、顶秤等名堂,百斤作百四五十斤。税率虽未增加,数量增加了,实际征税已加数成。
此后,乾隆宠臣和珅把持崇文门税关近二十年,崇文门税关成为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和珅通过刘全从崇文门税关疯狂敛财,几乎到了雁过拔毛、敲骨吸髓的程度。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崇文门税关仍是北洋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历任总统的年薪都是从崇文门关税中支出。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授意摄政内阁撤销了步军统领衙门、崇文门税关,北京市民无不拍手称快。
1930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部电令废止五外常关,包括崇文门税关在内的内地税关一律撤销。从此,存在了四百六十多年的天下第一税关——崇文门税关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