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365行摄国学官书院

标签:
365串胡同北城杂谈 |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

有说法简单的就是:以长安街为界,天安门以北即北城,以南自然是南城。但老北京城,概为外城以内,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二环线以内,包括的行政区域,原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细分便是东城、西城,属于老北京北城;崇文、宣武则算南城。
还有一种理解是老北京的内城、外城,从区域讲基本等同于北城、南城。之所以说“内”“外”,是明在北京建都时,有四九城一说,即德胜门、西直门、东直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等一线,设九座城门。后来为加强防御,修筑外城,包括广渠门、广安门、永定门......等一线共七座城门,这就是北京“内九外七”的说法。后清满人入关,沿用明代都城北京,将原来内城九门内汉人迁出,由满人居住;而出了内城,汉人自然到了“外城”居住,更加强化了“内城”“外城”之别。
后来,共和国定都北京,拆除旧城垣,不过49年之后,相当长的时间,还是在原来的“老北京”范围内建设。而城墙拆除了,“内城”“外城”概念逐渐淡化,但内城、外城历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差异仍然还在,因此逐渐兴起“北城”“南城”的说法。
说罢北京的南、北城,再叙说俺走过了,串过了的北城国学、官书院胡同。入得成贤街,便入北侧的胡同,即是国学胡同。基本是沿孔庙东墙
,即后身的北侧折曲前行。行后才知晓,该胡同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官书院胡同,西不通行,南邻孔庙,北靠五道营胡同。全长176米,宽6米,沥青路面。国学胡同,明清时无称。民国36年才得称此名。因胡同位于国子监之后而得名。1949年后沿称。
概因国子监而获名,便沾国子监的光,才是胡同名,透出书卷气。然入得胡同,整条胡同,从概貌、宅门、院落、房屋装饰,乃至胡同里的瓦当形式,比别处都要丰富。还真的感觉到,居于此的人,怕是也或多或少地,沾染着书卷气,及透出几分儒雅的涵蓄。
现今,在恢复传统文化的氛围下,国学非常的盛行,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地理,经济,政治,艺术等概称.故此国学胡同,最为人们久仰的便是胡同中,那个北京四大小学名校之一的北京府学胡同小学。
该小学俺未曾得入,查资讯讲,该小学有着书院式的校园。系兴建于1368年,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元年定名为大兴县学,永乐元年改北平为顺天府隶学校,始称府学。光绪二十五年,府学东半部被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近代小学,后曾改名为“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现为“府学胡同小学”。
府学胡同小学六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有十分旺盛的国学“文化基因”:从古至今,文脉延续,书院式“礼乐”教化“修德”“习艺”养心,学院式“文理”皆备“人文”“科学”培智,博及古今、兼课中西之“学府”,育“德性中和”“学养纯粹”之学子,是文化荟萃之所,英才辈出之地。
资讯还讲:现时的国学小学,是一校五址,合并办学,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带。府学胡同小学2014年合并了美术馆后街小学和什锦花园小学,成立府学优质资源带。府学优质资源带建成后校址将分成1个高年级部和3个低年级部。高年级部就是府学胡同小学原来的高年级部,今后将接收4至6年级学生;低年级部分别是香饵校区、美后校区和什锦花园校区。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合并带动周边学校全面迈向优质是互联式办学的一个有益尝试。
国学小学,其宗旨即践行“学府式府学”教育:学校通过入学礼、入队礼、尊师礼、祭祀礼、毕业礼等,从小使学生体验并感悟做人、做事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体验朴素的生活哲学,以求自身修养与素质的提高,为成人后形成真正的行为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为一二年级开设《弟子规》,为三四年级开设《笠翁对韵》,为五六年级开设《论语》,除了让学生增强对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了解,学习声调、音韵、对仗等,还要让学生能初步感知和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让学生博古通今,指导人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欣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此进行和风细雨般的品德教育,体现了浸润式德育的特殊韵味,德育成效显著。
如此温文尔雅的国学胡同,据度娘称,北京最吓人的胡同非“鬼门关胡同”莫属,老北京那个名为“鬼门关胡同”,就在附近孔庙的后面。
鬼门关胡同由来是:相传以前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遇到家里死个人要办丧事,走个棺材,按照规矩是不得从孔庙门前的成贤街走过的,所以要绕道孔庙后面,这样一来,后边的胡同尽走棺材了,所以老百姓就给那条胡同起了个名字“鬼门关胡同”。“
官书院7号院,是胡同里最好的院子。蛮子门楼,门口的抱鼓石门墩非常饱满。度娘资讯讲:蛮子门,是比金柱大门低一等的门楼。蛮子门的宅主没得官品,受明清时的等级制度规定,宅主再有钱,也不能把门楼建成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的规格。所以慢慢形成这种略低级于金柱大门的门楼形式,区别仅在于蛮子门的门扇向外延伸到了前檐柱的位置,门扇基本与街平行。而其他部位的结构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基本相同。
蛮子门的主人一般经济上非常富有,宅院通常很大很深,院内的结构也非常讲究,多为深宅大院。据说,因为建造这种门楼的主人多为在京落户的南方商人,那时常称这些人为南蛮子,所以此种门楼便被称为蛮子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