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胡同勘东四
—
之四
本篇行文,便是续写至行摄东四十一条、十二条的认知了。文至此,便絮叨絮叨几句题外话:
回首几日来,行走于东四的这几条胡同,最为感触的竟是贫富贵贱的差异,在东四的地界儿太过于明显。权贵门厅,深宅大院,独门独户,规整精致;平民小户,简陋窄门,房屋低矮,杂草陈迹;每条胡同,都是一个小社会的聚集。人们一提起北京,便以胡同文化说事,殊不知人们,尤其是文人们笔下的胡同文化,其实其核心,所举荐的,并不是平民的胡同,还是富贵人家的胡同。
若下面一段文字:夕阳西下,一抹淡淡的光亮,柔和地洒在京城那些幽深的小胡同里。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老槐树下扯闲篇儿的老人,追逐顽戏的孩子,还有那由远而近、略带沙哑的“磨剪子来镪菜刀”的吆喝声;……走进一个个四合院,一抬头,戗檐上镶着“平安如意”的砖雕;门上方两侧伸出精雕彩绘的门簪,门簪上刻着“吉祥”二字;抱鼓石上的小狮子栩栩如生,迎面的影壁中心斗大的“福”字,看着就舒坦。垂花门上绘着各种吉祥纹样的彩绘,窗户上贴着“年年有余”的剪纸。这里字字句句都是描写的规整精致的四合院,恐怕离得这规整精致的四合院,便没了北京胡同的神貌,神髓,神韵。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才真正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核,北京大学的谢凝高教授这样说到:“...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胡同和四合院,北京也就没有生命了。”
胡同,四合院,文化;可北京有句老话,大的胡同三百六,小的胡同赛牛毛。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这其间有多少富贵人家的四合院呢?别说整座北京城,就是这论着条数的东四,自原东四牌楼往北行,是一条跟不上一条宽畅,是一条不胜一条的阔绰,行至十一条,便可明显出少了几分富贵,多了几分贫贱,那些若寻门庭豪宅的人,断然会没了欣赏的情趣。由此看:人们所颂扬的北京胡同文化,若“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门楼、牌匾、门楣、花窗、雕墙等部位的镂刻书画内容,把传统艺术文化直接形象地在四合院中表述出来。装饰物在四合院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祈求、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幸福、长寿、富贵、志向的化身。整个四合院显示出智慧、朴素和民风习俗的美。”就是财富的具体体现,若没得富贵的支撑,只有那些低矮简陋的院门,低矮破旧的房屋,杂乱无章、错落无序的大杂院,估计便没人在赞许北京的胡同了。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简而言之:没了富贵人家,便没了精致的四合院,没了四合院,断然便没了胡同,故北京的胡同,其真正彰显的是京师的富贵。
接前文,俺是寻十条时,断然忘了北京城市随发展,十条早就没了踪迹,得而见之的便是十一条胡同标牌。恰如俺上述,至十一条,胡同凸显着折折曲曲,狭狭窄窄,但凡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土地,不是杂乱无章的临建,就是搁置沉积的杂物,没得半点北京胡同那特有的风采。回家后即使相询度娘,也没得多少文字记述。
若查询有文称:清代光绪时的《京师坊巷志稿》里,被称为“东四某条”的胡同又增至“十二条”。1965年北京整理地名时,“十二条”北边的两个胡同也被依次改编为“十三条”和“十四条”。
东四十一条的文字,仅得:
一是说东四区委坐落在东四十一条39号,这是一座很讲究的典型三进四合院,各院都有耳房和小跨院。王蒙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应该是以这个院子为原型。
二是说,东四十一条47号房檐的匾额上,镌有“广和成”字样,原来这是一家颇具名气的老字号粮店。日本侵占时期,这老牌的广和成粮店也不再有大米白面出售,中国人只能买到玉米面和混合面,那混合面里搀杂着许多污七糟八的东西,根本无法下咽。
三是说东四十一42号,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院子有三进,曾经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的宿舍,在这儿住过的人,都管这个院儿叫“42号”。
从东到西走过东四十二条。对东四十二条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此。东四十二条胡同和东四十三条胡同之间很奇怪,中间加了一条东西方向的胡同,东段叫门楼胡同,西段叫辛寺胡同,因为西段有一小段没有出口,并入十二条胡同。
东四十二条北边有个奇葩建筑,那就是门楼胡同的李家当铺。又叫“炮台李”或“当铺李”,是北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当铺金库建筑,有着非常奇特的防御手段,外墙厚60公分,门口用巨型石条加固,整体很像是个城堡,因此旧称“李家炮台”。当铺门口的石匾题刻着“泰和别馆”,昔日主人或许是江西泰和县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