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365北京花季——连载九:莲花河畔靓春花

标签:
365北京花季莲花河滨河之春 |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
北京的变化,还可从居民区周边的绿化看出。俺妻家自俺们相识,便在广外的甘石桥,其桥原本就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木质桥,后便改造成水泥桥。其桥跨过的原本就是一条排污沟渠,根本称之不上河。那时,每每到妻家,一出广安门,过了铁道,路两旁便是排水明沟,房屋稀少,有路没街,一眼望去都是菜地。甘石桥,实则就是明沟上架一条石板或一块木头,人踩着跨过去,田间小道通向郊野。那时从桥上经过,那从沟底发散出的气味,不说刺鼻,也是令人作呕的。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此排污沟,被彻底改造,俺至今记得,市政对这条沟渠的改造,很是奇特:其先是大开膛,在底部现以水泥,修筑了一条类似坑道般,长长向南贯通的甬道,再覆以厚厚的水泥板,形成现在的河床。从此再过甘石桥,这条新竣工的河床,再也没得异味了。
随年代推移,不知何故,这条河,便有了一个雅致的名讳:莲花河。其西岸一侧,似乎三年一大动,两年一小动,不断在更新变幻着绿化模式,乃至去年,形成了一个规模惊人的,走廊式公园,并谓之:莲花河滨河公园。整座公园,完完全全是用人民币铺就。其绿化近乎完美的艺术园林,不亚于苏杭的庭院园林。尤其是夜晚的降临,其灯光设置很是时尚与现代,令人惊异不已。
莲花河水北从莲花池来,南向万泉寺入凉水河。民国前,北京几乎没有马路,城里城外都是土路。大街跟胡同的区别就是宽窄不一样,脚下都得蹚土。所以皇上出来要“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全北京城里城外只有五条石板路:朝阳门内小街、前门到永定门、朝阳门到通州、西直门到颐和园、广安门到卢沟桥。路面上铺着条石。广安门的这条路,为的是秋天皇上到卢沟桥检阅炮兵,另外这条路是南城旱路进出北京的唯一通道。甘石桥是进出北京的旱码头,在这里为来者接风洗尘;为去者送行饯别。
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广东禁烟,就是在甘石桥告别送行同僚,动身启程,一路南下,走了两个多月,才到广州。
甘石桥路北,有座拱形大门,很大的院子,院里有几统石碑。据说是“御碑”,这里是康熙年间办的普济堂。它是清康熙三十六年,一个叫王廷献的义士,凑钱在广安门外路边办起来的。收养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穷人。没吃的给吃,没穿的给穿,患病的给治,死了的管埋。每有过路求乞者,必施舍粥食救急,善行义举名满京师。康熙四十四年,顺天府尹钱晋锡把这事上奏朝廷。康熙皇帝崇儒尊孔,撤藩平叛,文治武功都有建树。自我感觉良好,听说有人出资创办普济堂,认为好义轻施、恤灾拯患是应该嘉奖的美德,与他这个盛世帝王“忧民救民”之心相符。龙颜大悦,提笔写了“膏泽回春”四字,以作匾额,赐给普济堂,还作《圣祖御制普济堂碑记》勒石建亭,以记其事。
雍正也不怠慢,每年向普济堂赐银一千两。他登基那年就颁谕旨嘉奖普济堂。自那以后,每年赐银一千两列为定例,还随时另有若干额外颁赐。作为慈善事业,普济堂养活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还在西边湾子村置办义地。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善始善终。
乾隆更进一步,继位后干脆下诏顺天府,接管普济堂。私营的普济堂便成了官方事业,经费充足、规模扩大、名气更大了,办成了救助京城穷人的粥厂。乾隆年年遵例颁赐,还不时另有银米支援,确曾赢得百姓赞誉,体现了大清帝王“皇恩浩荡”,救助穷人“膏泽回春”的盛世情怀。院里的石碑,就是这三位皇帝先后立的。
解放前后,老人们管这里叫“养济院”。日伪时期这里叫“救济院”,收留乞丐流浪者。国民党在这里办过陆军医院,解放初是华北军区管训队,后来是工厂、副食商场,再后来展宽马路。
现在广安门外大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处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片繁荣兴旺景象。茶叶城、西客站、六里桥一带,都是人稠车挤,有谁还知五、六十年前,这里曾是旷野荒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