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2016-06-23 08:09:23)
标签:

365

延庆

岔道古城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周三,例行“走四方,陶然帮”出行日,姚兄发帖:“兹定于下周三(6月22日),去延庆岔道城。22号早7点:30分在德胜门919车站集合,带午餐。去者报名。”见于俺家装即竣,见帖俺便跟了,但尚没得心情,跟帖后查阅一下,延庆岔道城的相关资讯。故去之前,对岔道城,一无所知,脑海没得印记,是一片空白。

   到得22号凌晨,见于前日天气预报:雷阵雨转多云,虑及北部山区,要多雨城区,临出门便发短信于姚兄,是否更改行程。出得家门抬望眼,晴空笼盖,还真的笑自家,多此一举。但乘上99路公交车,仅用十来分钟,便赶到天安门西。在向中山公园西门5路公交车站走时,再望天,彤云又将晨阳遮蔽,不仅感叹:天之不测,阴晴莫测。(99路公交车头班车发车时间调整为5.10分,此后可乘28路车,在国贸站下车,原地不动倒99路公交车。)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待俺到得德胜门集结地,跟帖报名前往岔道城的老蒋、老姚、老曲及李淑玲,先后聚齐;待俺与老姚欲前往德胜门南侧,919慢车候车站,与锁柱汇合时,竟意外邂逅到习技,还真的有些喜出望外。故至此,一路同行岔道城之行的有:闫习技、韩锁柱、曲向阳、李淑玲、姚安治、蒋文中,及博主一行七人。

   919慢车,名为慢车,实则并不太慢;且是至岔道城的唯一可乘的公交车。乘过之后才得知:919慢车,还经过八达岭地区,森林公园、水关长城、八达岭古长城等景点。到岔道城,则是在八达岭一站下车即可,下车后顺公路前行(应该是东向)百十来米,见桥洞过了,则顺右手折行数米,便是下行的石阶,下到底部公路,便接续右转前行,则见一微型环岛,绕至小环岛对侧,便可见一条岩石铺就的古石道,顺道前行,便可见矗立的一个,被评为北京最美丽乡村的标志物;在此折转一弯,一座雄伟的城门,赫然耸立在俺们一行人的面前。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恰好晨阳辉映着这座城门,眯望眼:“岔西雄关”四个大字,清晰地镶嵌在古城门穹顶部。近前左右张望,古城门左右,已是颓败的城墙,高低残破地簇拥着,没得城门楼的城门。明显着凹凸不平的战争伤痕和青砖城墙的斑斑驳驳,镌刻着岁月流逝的痕迹。城门下,一条凹凸不平的古石道,似乎向来人,张扬自家经久的过往,商旅、军旅;军马、商驼;是出入此城门,最多的行旅。

   当俺进得“岔西雄关”,眼前是洁净与古朴,静谧与安宁,一座类似宛平城的小关城,展现在俺们的面前。但惊异之后,不由的在脑海中,将此城与俺们曾到过的河北鸡鸣驿古城,联系在一起:这里就是八达岭、居庸关长城防御体系,整体的一部分。

   当俺登上了“岔西雄关”城门的顶部,放眼南北,各有一座,经历史风云侵蚀,唯余土墩的烽火台,和逶迤山岭的残余的古城墙。于此,古道残墙,雄关烟墩,不禁俺的眼前,顿时浮起:旧时城外,万马嘶鸣、狼烟四起的战争场面。城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明清风格的客栈商铺,曾经的烽烟与繁华的交替。最让人瞩目的是,当街耸立的两棵古槐,硕大的树冠彰显着鲜活的生命力,纵身岁月蚀刻的斜纹,览尽了千年的夏暑寒冬,风霜雨雪。朝阳中,它们酷似一对守望相助已久的老人,俯瞰朝代更迭,世事沧桑。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当俺行走在岔道古城的古道上,望着眼前的一切,忽然生出一种敬慕:这里有着沉积着深厚历史底蕴,它曾以坚强的意志,顽强地接受着朝代更替的战争与岁月的洗礼;尽管城墙颓败,却依然雄立在北京城北的群山峻岭间。俺十分振奋地穿行在古城街衢上,道路两旁明显是新近依以旧仿旧,翻新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有些牌匾似乎是过去的原物件,尚透着古朴与苍劲。整座岔道古城,就是整体翻新过的一座老城池;其间的城隍庙、关帝庙、山门、戏台、衙署驿站、清真寺,让人浮想着曾经过往过,南来北往的商旅,熙熙攘攘;行旅风尘,逢驿站后,得果腹酒兴后,安顿在客栈后的谈笑风生。

   当俺归家,欲发博文时,将延庆岔道古城,敲进百度后,得悉如下资讯: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岔道古城,位于县城东南11.8 公里,东依八达岭长城,西邻西拨子村,南接东沟村,北毗程家窑村,村域面积11.36 平方公里,海拔约582米。其地处三岔路口,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因地势险要,成为历代重要交通要塞,军事要冲。元代大都至上都驿站,即从此通过。往西通至榆林、怀来、宣化,往北通至延庆、永宁四海,往东南通至北京,故名“岔道”。曾名三岔口,又名永安甸。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今宣化)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治为北路。”故得名“岔道”。明人王士翘《西关志》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曾佩说“如欲敌之绝意于居庸,必先使之无垂涎岔道,未有岔道危而八达岭无事,居庸不震惊者也”。明《长安客话》载:“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这些都说明了岔道古城,一向作为军事前哨的重要作用。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岔道城城墙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周长二里十三步。规模和气势要比今天看到的岔道城壮观得多。西门外有一座瓮城,东门外有一座石桥。岔道城平面上看两头较窄,中间略鼓,酷似一艘弯弯的木船;而城南北两侧山上的烽火台,传说就是专门固定这艘“船”的“拴船橛”。也许正是由于这绝佳的风水设计,几百年来,岔道故城这艘“船”,才得以平安的保留到今天。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根据考古报告,明嘉靖三十年,岔道城开始修筑,历经三十余年终于建成。实则岔道城始建年代,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近年来岔道城修缮过程中,发现城墙里有不同年代修缮的痕迹。有夯土城墙、石砌城墙、砖砌城墙等。元代,八达岭被称为北口,北口外面筑没筑城没有记载。在岔道城修缮过程中,在西城墙包砖墙体的里面,还有一层墙体,墙体顶部曾发现多块带有“官”字款的城墙,这种砖的尺寸与包砌城墙的明代城砖不同,略显得薄一些。这段城墙是不是明代之前就已经存在,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1417年左右,有诗人曾用诗赞岔道:“历尽羊肠路忽通,山村摇曳酒旗风。”从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出,岔道村在那个时期已经存在,而且还非常繁荣。

     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个城东西510米,南北宽185米,为船形,全城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古老的岔道城,三面被青山环抱;古城为三部分:东关、岔道古城、西关。原建有关帝庙、城隍庙、泰山庙、东狱庙等10座庙宇,还有守备衙门、公馆、戏楼等。西城门外有练兵的校场。还有粮秣、武器弹药仓库。城的东北两侧山顶各筑一座堡垒。周围山峰筑有嘹望敌情的烽火台。为加强防御,在西关外还建有土边城垣。

   据史料称:建成的岔道城镇守官兵常驻守备1名,把总3名,兵丁788名。明朝后期,因战争和自然因素破坏,岔道城城墙的南段、东西段均保存较为完整,北城墙塌毁较严重。其四角现保留有实的城台,南墙中还有两处马面;西城门尚存,东城门仅存条石地基。城内原铺户、客栈等老式建筑,已被部分现代民房所替代;只留下驿站、把总署、守备署、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清真寺等遗址,以及散落在街道两旁的石碾、石磨盘等。城内官井和三棵近200年的古槐树,保存完好,现为市二级保护古树。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1644年,清军入关后,实行满蒙和睦政策,没有了战火硝烟,岔道城不再驻军设防,只有驿站。退役军兵就地转为民户,以种田为生,兵城演变成村庄。如今城内外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就是当年守城军兵的后裔。经过守城兵丁的繁衍生息,使这里成了自然村落。据老人讲,过去,岔道城内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每年从张家口一带到北京送货的骆驼就有几万只经过这里,因此,城里城外铺面连片,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店铺,大概有千余家,一年四季都有庙会。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元的残余势力,和其它游牧民族的侵扰,先后在北部防线,设置了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蓟镇、山西镇等九个军事重镇。将明朝北部边境,划分为九个防区进行防御,称为“九边”或“九镇”。“边”即指边墙、长城。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按着明代九边的划分,岔道应属宣府镇管辖。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道古城位于关沟古道的沟口,为居庸关门户,宣府镇管辖的南山路边垣经清水顶、西拨子、岔道西北,然后经程家窑向西折向小张家口方向。岔道城两侧的边墙、联墩、壕堑、烽燧,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岔道古城,作为关沟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明代编纂《西关志》的王士翘在《居庸关论》中曾记述到:“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是岭,关山最高者。凭高以拒下,其险在我,失此不能守,是无关矣。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也。”把岔道城,称作为八达岭藩篱的军事作用,描绘得十分恰当。

   通往南山的各个隘口,都被层层设防,而岔道城防守的,则是这些通道中最重要的一条,即居庸关大道。因此,明清两代十分重视岔道城的防守,据清乾隆《延庆州志》记载:明代岔道设守备1员,把总1员,驻军只有约180余人,遇到有警报时,临时从蓟镇、昌镇调兵到岔道驻防。后随此关隘重要,则平时设守备一员,“守备所属把总三员,巡捕一员,军丁七百八十八名。”士兵可在城门外迤南一里的教场习兵演武。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城内不仅是兵营,还设有“暖铺”。明嘉靖《隆庆志》上记:“暖铺云者邮舍便宜之名,亦唐人‘边铺’之谓”,就是驿站,主要任务是“递送公文”,近于今天的邮局。同时兼有巡逻和住宿的功能,又有今日公寓宾馆的意思,过往商旅人等也可下榻歇息,“商民人等运粮等项车畜往来,俱听做饭宿歇,门外种树息阴。”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岔道城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接驾。交通要道,皇帝出京也要由此而过出。八达岭尽管雄伟,也不能让皇帝住城墙上,或在兵营中过夜。岔道城虽小,还是安全舒适了许多。据志书记载,多朝多代皇帝多次在此驻跸。明朝宣德皇帝曾“猎于岔道”;康熙皇帝去汤泉路过,或远战出征,都曾驻跸岔道。

    时至清代,关外再无外患,但仍然在岔道设守备、把总等官职,驻军增加到788名。管辖的范围从怀来县的羊儿岭村一直到延庆的帮水峪一带。

  历史上岔道城,可比现在出名,这不仅仅是由于岔道军事位置重要,其间发生在此的很多战事,都与岔道城有关;还有历史上很多名人,包括一些帝王都曾经过岔道,并留下了很多记载和诗歌,使岔道的名气越来越大。远的因缺乏文献记载,无法考证,仅辽、金、元、明、清几代就有辽太宗、金世宗、明永乐、宣德、清康熙、光绪、慈喜太后等在岔道城驻跸过。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另据《明实录》记载,明永乐八年八月庚戌,车驾次永安甸,日下五色云见。永乐二十年九月丙辰日,永乐皇帝朱棣到达岔道,还派遣太常寺丞陈希道祭祀了居庸山川。宣德皇帝朱瞻基虽然很有作为,但也是个十分爱玩的皇帝,宣德五年、宣德九年,他曾数次到岔道驻跸和打猎。皇帝狩猎并不是单单为了满足个人游玩的愿望。正如《明实录》记载:宣德皇帝向皇太后汇报的那样,“农务俱毕,禾稼有收,边备亦修,关外军民亦颇足给……”。原来人家皇帝是来体察民情、检查边备的。陪同宣德皇帝狩猎的内阁首辅杨士奇写的《岔道观猎》一诗中,对此次狩猎一事,就进行了很好的概括:“已度重关险,初临广野平。岚兼远水白,山拥半空青。扈跸同三事,蒐原合五兵。农闲倍阅武,亦得畅余情。”原来,皇帝出来狩猎还有在农闲季节操练军队,宣示明朝武力的目的。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在岔道城住过的最落魄的皇帝,应该算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了。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8月16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岔道城。此时城里早就被劫掠一空,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合适地方,只能在西瓮城的关帝庙内坐了一个晚上。慈禧听说鬼子接近了,赶紧从东门的老桥溜走了。古城还有古槐和城中驿站遗址前的甜井,据说康熙某年行猎路过此地,曾饮用此水,并赞叹说,甜美过玉泉山的水。这口井还有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是,无论多么干旱,多少人吃水,水井都不会干涸。按着老佛爷的说法,“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想想至高无上老佛爷在一个漆冷的秋夜与光绪皇帝在一座破败的关帝庙里,挤在一条板凳上背靠背地坐了一夜,真是历史对老佛爷莫大的讽刺。

  岔道古城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些名人逸事;岔道古城人,本身勇敢、仁孝的性格,也给岔道带来辉煌的历史。曹铨救父的故事,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例:据明《隆庆志》记载,“曹铨,岔道人。其父曹二。虏欲执之,铨勇斗以救之。父得免,铨死焉。”这件事也许就发生在其中的一次北虏入侵中。曹铨看到自己的父亲被敌人抓住了,勇敢地去同敌人搏斗,用自己的生命救回了父亲,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岔道城的美,还在于其特有的山水环境。“岔道秋风”,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延庆八景”之一。每到秋季,站在岔道城楼,满山色彩斑阑,秋风飒飒扑面而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明代重建隆庆州的兵部尚书赵曾在《秋道秋风》一诗中写到:"历尽羊肠路忽通,山村摇曳酒旗风。烧原飞净荻灰白,落叶飘残锦树红。"对岔道城的地理形象、秋日绚丽多彩的风景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走进岔道古城,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那两株古槐树;这两株古槐需两个人合抱才能搂过来,估计树龄都在两百年以上。虽然,树龄已经不短,但是却枝叶繁茂,它们与城东另外一株古树,共同构成了岔道城里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在靠近城西的这棵树上,大家清晰可以看见树上的疤痕,这些伤疤,据说是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曾经攻打过岔道;当时岔道守军顽强的抵抗,一炮打掉了闯王轿子的轿顶,闯王也因此受伤。于是闯王便问:此乃何地,如此顽抗?有人答道:八达岭。闯王误听为“八道岭”,于是又问,过了几道了?有人答道:一道未过。闯王一听害怕了,说道:一道就差点要了我的命,八道我怎么能过去呢?于是绕道帮水峪、石峡一带攻入北京。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闯王当上皇帝之后,对当时的岔道和龙庆州(延庆),还是心里有所怨恨,都说人人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为什么龙庆州(延庆)如此对待我,于是回到龙庆州杀的鸡犬不留。树上的疤痕,就是当年闯王抓到守卫岔道城的守军长官后,梆在树上,乱箭射死后留下的疤痕。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岔道城的历史地位逐渐被人们遗忘。城墙坍塌,城壕湮灭,民居被改建,很难让人再联想到,岔道古城昔日恢宏的景象。2001年以来,市、县文物部门开始投资对岔道城城墙进行抢救性修缮,岔道村也积极筹措资金,出台奖励政策对城内的古街道、城隍庙、关帝庙、衙署等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基本上再现了岔道城的历史轮廓和风貌。现已恢复岔道明城风貌,是延庆乃至全市、全国文明的旅游专业村、延庆“首富村”,1998年、2000年两次被市农工委授予“京郊百富村”称号。2001年被市文物部门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岔道古城还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最美乡村之一。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174@365夏至至岔道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