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西寻北桑榆

昨日,国际六一儿童节,时下几个年奔七旬的老友,按约定周三出行,便以老顽童的身份,过了一把属于俺们自家的“节”。即按姚兄提议:行走门头沟桑榆村。此行相邀有:李彬夫妇、姚安治夫妇、李淑玲、曲向阳、蒋文忠,即博主。
此前,俺原以为姚兄所发帖所欲行走的桑峪村,是潭柘寺镇下辖的,被喻为潭柘寺古韵悠然的后花园,俺们上次未能完成行走,而留下遗憾的桑峪村。到得苹果园集结时,才知晓是行走的另一个,位于门头沟的斋堂镇军饷乡,隐秘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一个不显眼的小山坳里的桑峪村,俺认为既然门头沟有两个桑峪村,那么潭柘寺的就该称作为南桑榆,军响的就该称作北桑榆,这样就有益于人们识别与明确。
返家后,于网络查北桑榆资讯,讯息不是很多,仅得如下讯息:
元初,桑峪地区生活50多户居民。元朝至元七年或稍后一年,桑峪社建立。元朝时期的"社"为地方村民互助组织,有别于乡、村行政区划。社长的任务为“劝导农桑”,“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劝勤农业,不致惰废”。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社的职能和地位却不可避免地取代乡村,乡村的重大事务,都由里正与社长共同磋商决定共同完成。
元末明初时,"桑峪社"已成为当地普遍而公认的地域名称。明朝确定桑峪社为乡级建制,并实行里、甲编制,称为桑峪社一图至六图。按一图即一"里",编户110户计算,到明代初年,桑峪社已有660户。
由此军响桑榆村,最早被称作三遇村,后因村周边桑树众多,而改成桑峪村,但俺们到得该村,却未曾想没能见到一颗桑树。故此说不确,还有一因由:民俗一般不得家宅附近植桑树,概因桑与丧同音,预兆不吉利。
还有资讯讲:20世纪90年代初,地质工作者,在门头沟清水河流域的前桑峪村内,马栏台地的地层中,发现了一根人类骨化石。经专家鉴定,确认该化石属晚更新世古人类化石,至今已有11万年。专家学者们将以此骨为标志的北京地区古人类,定名为“前桑峪人”。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早在11万年前,有一支"北京人"离开周口店,经西山峡谷溯永定河而上,向西迁移,进入清水河流域,在现在的桑峪村一带找到了新的家园,并定居了下来。“前桑峪人”的发现,解析了“北京人”的历史踪迹,见证了桑峪一带曾经生活过的古人类与"北京人"一脉相传。因此,桑峪在11万年前的古老历史中,便有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桑峪地区由此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成为孕育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俺们乘892至斋堂的班车,在军响站下车,离得公路前行三里地,便是北桑榆村。到得村口,便是一块矗立的石碑,上面简介着桑榆村的概况。右手不远,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古建筑,桑峪过街楼。桑峪过街楼为清代建筑,民国二十二年重修,后又几经修缮。过街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高6.5米,宽11.6米,进深7.5米。过街楼下辟有券洞,券洞高6米余,宽4.6米,券洞上方嵌石额,前额曰"紫芝",后额曰"凝瑞"。城台上置殿堂,面阔3间,进深一间。其顶部已改建成琉璃瓦顶。过街楼的作用是保障安全,装饰村口,供奉神像,保佑村庄。
进得桑峪村,除了少数在房屋阴凉处休闲的老年人,所见村民很少。大概适龄者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定居了,因此显得分外冷清;然而,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们非常的友好热情,见面微笑致意,主动打招呼,非常乐意的为我们介绍历史和引路。这也是在其他村庄,所没有受到过的待遇,令我们受宠若惊,看来这里有着与人为善的生活理念的传承吧。
随着历史的变迁,桑峪村大部分古建筑已成残垣断壁,但部分古老民居建筑依然得以保存下来,以清代建筑居多。村落中古老的四合院、三合院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门楼、影壁更是让你目不暇接。砖雕、石雕、木雕的雕刻之精美,艺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徜徉在古老的村巷之中,让每一位造访者,都会感受到这一古老村落,丰厚历史文化底蕴。
有资讯讲:桑峪村原有十二条胡同,两个过街楼和一个村西边的“官大门”,如今官大门已不复存在,十二条古老的胡同,大多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过街楼,和保存较好的几条村巷,仍能展现当年桑峪村的村落建构的格局,诉说昔日的辉煌。
桑峪古道仍然比较完好地保存于崇山峻岭中。从军响向北,经桑峪,走崖间岭,上古道,通书字岭、碣石、珠窝湖等地。多样的地形,造就了这条古道的不凡和弥深。片石铺砌的古路、在山体岩石上开凿的路及蹄窝,到今天还保存得较好。由桑峪天主教堂向上攀登,即可找到,且有摩崖石刻,字为:“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内修道,人人方便。”
清代村中建有戏台,在村中神庙的对面,每逢神庙祭祀日或逢年过节、祈雨还愿、庆祝丰收都要演唱戏剧。遗憾的是,戏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塌毁,只遗存基址。桑峪社学为明洪武八年设立,当时宛平县建立社学17所,桑峪社学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斋堂地区最早的官办学堂之一,表现了官府对斋堂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视。据说,桑峪社学的建立,与后来斋堂地区崇尚文化,屡出科举中的者不无关系。
村落不大,俺们一行穿行在里巷间,寻着曾经多姿多彩的门楼、影壁、石雕、木雕等等,从那些些许精湛的雕刻艺术和建筑格局中,充分感受着这个古村落,厚重质朴的民俗民风。桑峪村人文历史久远厚重,民间文化遗存丰富,对研究古代京西地区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定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从前桑峪特有的乡村文化。桑峪的历史文化厚重,在这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和丰厚的民俗文化,那是桑峪最本真的面孔,让人微笑的乡村表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