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65儒学汗漫始孔庙

标签:
365孔庙杂谈 |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
华夏文明史,经历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史,其都深知一统中华,离不得忠君思想,而这个日趋成熟的君君臣臣的思想奠基人,便是孔子。帝王驭统疆土、黎民,欲求的就是安定大统,江山永固。恰孔子便应运而生之儒教,被皇家视为历朝历代皇家的瑰宝,由此即使改朝换代,都没能忘记需将孔子祭上神坛。孔庙遍布,便是华夏的一大特色。而作为皇城的北京,皇家孔庙更是绝不或缺的建制。
北京孔庙,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是全国仅次于曲阜的第二大孔庙。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大德十年建成;明永乐九年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清顺治、雍正、乾隆时又重修;时至光绪三十二年,升祭祀孔子为大祀,才将正殿七间,扩建成九间。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为笼络汉族的封建贵族和士大夫,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并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
二年,得到大规模地修缮,工程尚未完成,清朝被推翻,但修缮仍继续进行,到了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
孔庙正门,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大门院内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环境神秘而典雅。先师门明清两代虽多次修葺,仍保留元代风格。下马碑刻满、汉、蒙、回、藏、托忒文等六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北京孔庙进士碑林,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藉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袁崇焕,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的。
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韦肇及第,偶而题名寺塔,于是后人相继仿效。孔庙院内的题名碑是元皇庆二年(1313)开科取士后建立的。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明代又往往把碑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3座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发现的。
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曾陈列石鼓10座,因其形似鼓而得名。石鼓出土于唐朝时的陕西凤翔(今陕西宝鸡),宋徽宗时移置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太宗时移置燕京(今北京),元代建成孔庙后置于大成门内,抗战前文物南迁,又运至南京,胜利后运回北京故宫保存。现存此处的石鼓,是清乾隆时的复制品,石鼓旁立有清乾隆五十五年御制《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西侧有清代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石鼓系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期的遗物。每鼓刻有,记述周宣王游猎故事的四言诗一首,故又称“猎碣”。鼓上雕刻着古今闻名的石鼓文,为中国稀世文物。这是清乾隆时仿刻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嘉靖九年,乾隆二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弥足珍贵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和孔子儒学的重要史料和实物。
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御路两侧分四部分树立着198座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这些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刘春霖、沈钧儒等。穿梭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旧貌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迹,不免让人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
大成门左右两侧有元碑2座。东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孔子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碑,西为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加号(复圣、宗圣、述圣、亚圣)碑。
北京孔庙御制记功碑计14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的碑亭内。大成门外3座,《明英宗建太学碑》、清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先师庙并颁周彝器谕旨碑》和清道光九年《平定回疆告成太学御制文》。大成门内有碑11座:有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清雍正三年《平定青海靠成太学御制文碑》、清乾隆四年《临雍纪事碑》、乾隆二十二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文庙御制文碑》、康熙二十八年《御制四字赞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御制文碑》、雍正六年《二月仲丁躬祭文庙御制石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御制文碑等》。从上述碑名可知,碑文内容除了修葺孔庙、祭礼活动的纪事碑外,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伐,统一中国的记功碑。
触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这人应为惊恐面部扭曲。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北京孔庙中心院落御道的西侧有一口古井,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虽然现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没有人饮用,但这口井雅致大气的名字及动人的传说,为孔庙增添了几分文采。
北京孔庙大成殿,是祭祀主殿。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最高等级的雄伟建筑。殿内主座设置有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牌位。
大殿内原挂有清朝历代皇帝的御题大匾,大殿正中悬挂康熙二十三年御笔“万世师表”匾,殿内檐周围悬挂九位清朝皇帝和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金字匾额: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宣统的“中和位育”及黎元洪的“道恰大同”。清代时每年仲春与仲秋的两次祭孔活动,均在此殿举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现在仍有娱乐性的“祭孔”礼仪表演以供游人观瞻。大成殿院落东西两庑房,原是放置历代先儒哲人从祀牌位之处,现已辟为首都博物馆。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原名启圣祠,建于明嘉靖九年,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改名崇圣祠,由南而北有崇圣门和享殿。崇圣祠在大成殿后,自成一座独立的小四合院。南面为正门——崇圣门三间,北面正殿为崇圣祠五间,东西各有配庑三间。崇圣祠及崇圣门为绿琉璃筒瓦歇山顶,配庑为灰筒瓦硬山顶。
2005年4月北京孔庙进行了50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以古建复原和维护为主,恢复清代的建筑规模和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