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65女蜗之后是妇好

标签:
365妇好墓葬出土文物展杂谈 |
分类: 随想笔记 |
得《太平御览》解:女娲开世之时,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时至初七,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才造出一个个小泥人,而且造了一群又一群;后来她觉得如此造人太慢,于是便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将点点泥浆,挥洒在地,造出了成群的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立了嫁娶之礼,自充女媒;还让自家造的人,有着自然的“造人”方法,并可凭人内在性欲驱动,无师自通地传宗接代、繁衍子孙。



武丁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王族血统;而是象一个普通人那样,学习各种劳作和知识,象一个普通人那样经历各种疾苦,从而为他未来继位中兴王朝奠定了基础。时至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继任商朝君主之位。武丁是个性非常强、也非常富于情感和壮志的君主;其继位后,要致力复兴商朝,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决定,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后得刑徒出身的傅说,任其为宰相,辅佐朝政。傅说尽力辅佐武丁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百姓欢喜欣悦,将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还任用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的商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的方面,得到空前发展,让商朝再度兴盛起来的,史称“武丁盛世”。乃至后人司马迁在《史记》评:“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



每当妇好单独出征,凯旋归来的时候,武丁总是抑制不住喜悦,出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八十多公里。当这对夫妻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在郊外相遇的时候,久别重逢的激动使他们忘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将部属们甩在后面,两人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


武丁在妇好去世后,曾他领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祭祀,即使如此,武丁仍然觉得自己守护的力量不够,不足以深达幽冥。尚还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汤。在最后将妇好,许配给成汤之后,武丁才终于放下了心,认为有三位伟大的先人共同照看妇好,妇好便可在阴世里,能够得到安全和关怀了。
首博《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出的近四百多件展品,真的是令俺惊异:这是四千年前的华夏玉文化和青铜文化吗?俺所见到的展品,件件令人赞叹,无论是玉器,还是青铜器,极其震撼其:造型精美、制作精致、工艺精湛,就是数千年后的现在,这些物件也堪称制作之精良!
疑惑,震撼,感慨,是俺观《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后,发自内心的感受。


































































































































































附录妇好墓葬发掘资讯:
青铜器以礼器和武器为主,其中礼器 210 件,类别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礼器中有铭文的 190 件,铭文凡九种,其中铸“妇好”或单一“好”字铭文的共 109 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有较多的大型重器和造型较新颖的器物,如偶方彝、三联甗、鸮尊等。妇好铭文的铜礼器多成对,或数件成组,如中型圆鼎 12 件,大小相近,分为两组,每组 6 件,纹饰不同 ;大铜斗 8 件,也分两组,每组 4 件,斗柄纹饰不同 ;平底爵 10 件成组,另有两件成组的大铜爵,铜觚较多,有 6 件成组的,有 4 件成组的。 其他有铭文的铜礼器也多是成对或成组的,大型铜礼器多为两件成对,或两件以上成对。有的配 10 觚、10 爵的,10 觚、10 爵可能是商王室或大贵族的礼制,一般墓内罕见。
妇好墓内的青铜礼器群是殷代礼制的展现,妇好铭文的铜礼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大概是妇好生前主持祭祀时用的一套礼器。铸“司母辛”铭文的铜礼器显然是子辈为母后所做的祭器。其他各种铭文的礼器基本上都是酒器,大概是贵族或方国贡献给这位王后的祭器,也从一个侧面体现殷代的礼制。而其中有些器物为墓主所无,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器群整体更为辉煌、完整。
墓内所出武器有 130 多件,有钺、戈、矛和镞等,以戈为数最多,是主要的武器,镞也较多。钺是重要武器,也是权力的象征,妇好铭文的两件大铜钺,其中一件饰作两虎捕捉人头状,令人望而生畏,具有震慑作用。礼器和武器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内涵,国之大事在
祀与戎,在该墓所出礼器和武器方面得到证实。 墓内随葬玉器 750 多件,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褐色的占一定比例,白玉很少。其类别有礼器、武器(似为仪仗)、工具、用具和装饰器等。玉礼器以琮和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祀地。”虽是周代的礼制,但用璧、琮祭祀天地、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以良渚文化最为显著。工具、用具为数不多,装饰品为数最多,有 420 多件。在殷墟以玉器做装饰品的现象尤为突出,大部分为佩戴和镶嵌玉饰,少数为观赏品,以雕作人物和各种动物的玉雕最为精致生动,给人以美感。而造型不同的玉人、石人对研究当时人的服饰、发型、坐姿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从服装、髻型反映出性别、年龄的差异和地位的高低。
动物形玉饰最为生动传神,有传说的神话性动物龙、凤,也有兽头鸟身的怪异鸟兽,而绝大多数是仿生的兽、畜、禽鸟等。野生动物有虎、熊、象、鹿、狼和猴等 ;家畜有马、牛、羊和兔等 ;家禽有鹅、鸽、鸬鹚等,野生的鸟类以鹦鹉的数量最多,鹰、鹤和燕也有发现。水生动物以鱼为主,龟、鳖、蛙少见,昆虫有蝉和螳螂。从兽类和为数比较多的鸟类,反映当时森林茂密,适合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生存。 3 件象牙杯堪称稀世瑰宝,杯体用象牙根部刻成,根部中空,以材施艺。其中两件成对,修复后呈侈口束腰形,形似觚,腹下嵌有圆形底,通体雕琢精细的花纹,以兽面纹为主,口、眼、眉、鼻镶嵌绿松石,腹上和腹下兽面纹之间饰以绿松石圆带纹,使上下段分界明显。鋬作夔形,头向上尾下垂,上端饰鸟纹。通高 30.5、口径 11.3 厘米。
另有虎鋬杯 1 件,体较高,米黄色,呈圆筒形,上端有流,底缺失,留有嵌底痕迹。通体雕琢精细的花纹、雷纹地,主纹浮于地纹之上,腹部饰兽面纹,形体较大,口向下,眼大、长眉。近底部饰鸟纹,分为两组,头相对,近口部饰夔纹。鋬中部为一圆雕的虎形,虎昂首,臀部隆起,尾上卷,作奔跑状,鋬上端作兽头形。通体纹饰雕琢精细,清晰醒目,通高 42 厘米。
除上述各种质地的文化遗物之外,还有来自海域的产品,为数最多的是海贝,共 8600 多枚,均为货贝,壳面前端琢一圆孔,经鉴定产于我国台湾、南海海域,另有阿拉伯纹绶贝、红螺等,经加工背部琢有一小孔,也分布于台湾、南海海域,鉴定资料反映商王朝晚期在我国沿海海域的活动状况。窥探商文化
妇好墓所出青铜礼器、武器是一个完整的器群,能帮助我们对商代礼制有进一步的认识,可知殷代王和王后死后,贵族和方国要奉献礼器、乐器。以奉献成对的大型礼器为主,10 觚、10 爵是最为隆重的。也有仅一件或数件的,仅一件的如“妊冉入石”刻文的石磬。数件的如“卢方皆入戈五”。无论器物多少都是对墓主人的礼遇,而 10 觚、10爵在一般墓内罕见,反映出较高的等级规格。
妇好墓所出土的各类文化遗物,显示商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表现在传承美德与文化交流两个方面。商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纳了新石器时代某些考古文化的先进因素加以改进,并有所发展。玉琮、玉璧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以良渚文化最为显著,其玉琮多饰兽面纹。兽面纹应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盛行饕餮纹的祖型。兽面纹也见于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和陶器上,但与良渚文化不尽相同。显示商文化与相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传承关系。
又如妇好墓所出土铜镜,纹饰由三角形几何纹组成,为殷墟所罕见,但其形制纹饰却与齐家文化所出铜镜相近,似为齐家文化形制。考古学是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发展的,正是由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诸多考古文化相继有了重要发现,才使我们在殷墟文化中,识别出某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素,找到了某些文化遗物的渊源,也显示出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并不断地加以改造,使其具有自身特点,融入于本文化中。
商王朝具有开放性特点,在早商文化时期尤为明显,影响范围相当广,如湖北武汉市黄陂盘龙遗址。其墓葬所出青铜礼器的类别形制、纹饰都与郑州商文化的同类器相似,显然受商文化影响。在山西夏县东下冯有规模相当大的早晚期遗址。陕西也有数处所出青铜礼器与早商文化相近,但是具有地区特色。不难看出商文化的分布及影响范围相当广阔。商代晚期对周边方国的影响和文化交流也很明显。如江西新干大墓所出青铜礼器很有特色,常用虎作装饰,但其造型较早的类似早商文化的同类器,较晚的与殷墟武丁时期的比较接近。从所出文化遗物观察,这一比较强大的方国,曾经长时期与商文化有较多的文化交流。四川广汉三星堆的早期蜀文化,虽有突出的自身特点,但其所出土玉戈与青铜礼器中的尊、罍等,其形制与殷墟所出接近,受商文化影响,但其铜器铸造方法有其特点,如圆形罍用四块范铸造,殷墟用三块范,肩部兽头作正面相,较为美观,可证为当地铸造。又如妇好墓所出的一件龙头刀,其形制与北方草原地区的马头刀相似,似仿马头刀制作,但用龙头取代马头,则突出了中原文明的特点。不难看出商王朝建立后与诸多方国和族群加强联系和文化交流。从各地区,多个文化中取得很多宝贵的资源,特别是玉料、宝石、象牙、海贝等,经加工成为多种宝贵的艺术品,使殷墟文化灿烂辉煌,更显示出王朝的强大影响力。
妇好墓出土的各类遗物,代表了晚商文化的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活动范围以及工艺技术水平,尚有待于学者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
安阳殷墟作为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我国众多考古遗址中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首。1976年在殷墟发现的妇好墓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多达1928件随葬器物。此次在京亮相的411组件文物是历次有妇好墓文物展品数量最多的一次,也是首次由妇好做主角的专题展览。
她叫妇好,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巾帼女将。她的丈夫是商王武丁,在位59年,再创殷商盛世。她居住的古城后来叫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 。她生活的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也是中国文字史的开端。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411件(套)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青铜器、玉器、甲骨器和陶器向观众展示了这位传奇女人的一生。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将持续至6月26日。
安阳殷墟作为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众多考古遗址中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首。1976年在殷墟发现的妇好墓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多达1928件,展览展出了其中的300余件玉器、 90余件青铜器、 20余件骨器和陶器,如此大规模、集中地呈现妇好墓出土文物尚属首次。
妇好并没有出现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直到上世纪陆续出土了有关妇好的200余条甲骨卜辞和少量青铜器铭文,这位王后的传奇人生才为世人所知。据首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冯好介绍,妇好应是一位子国或子族的王公之女,“ ‘妇’指有身份的妇女或女官,‘好’应读为‘子’ ,是指‘妇’所来自的国或族名。 ”
但是,出身名门又嫁给君王的妇好并不满足于做不问国事的宫闱家人,据甲骨卜辞和铭文记载,武丁麾下不乏贤臣良将,妇好作为略施粉黛的后宫佳丽从中脱颖而出,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军。冯好认为从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100余件兵器佐证了这一史实。展览中不乏玉援铜内戈、玉戈这样的中国古代特有兵器,以及象征军事权利的仪仗用器,其中刻着妇好名字的铜钺倍受关注,是印证妇好执掌军权、戎马一生的铁证。“在夏商周时期,铜钺象征征伐、刑杀之权,尤其象征军权。妇好墓共出土4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的也仅有7件。 ”虽然没有详明的史料记载妇好的军事谋略,但是一条关于征兵数量的记载或许显示了妇好的军事威望和才能。“她创下了商代征兵数量的最高纪录,达13000余人,而一般的将领也只能征兵3000有余。 ”冯好说。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多件珍贵的礼祀玉器,比如用于祭祀土地之神,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玉琮,以及保存完好的玉镰。从出土的礼仪用器来看,妇好生前不仅执掌军事大权,还亲自主持了多个庄严神圣的祭祀。对古人而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妇好能同时身居这两项要职,足以证明商王武丁对她的宠爱和信任。在妇好长辞人世后,悲痛的商王武丁并没有将妻子葬于王陵区,而是葬在了皇宫之内、池苑之畔,既似不忍夫妻阴阳两隔,又似希望女将军守护社稷,并将865件巧夺天工的玉器入葬,如此厚葬更看出妇好生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据说妇好离世后,商王武丁曾给爱妻操持了好几次冥婚,甚至把妇好许配给去世已久的贤王。冯好认为这是有据可查的,在现代人看来也许无法理解,但对于迷信鬼神、崇尚天命的商代人而言,这正是对真爱离去难以释怀的表现,也许是希望祖先在阴世保护他的妻子,也许他认为,妇好的杰出完全可以与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
为了带来更好的观展效果,首博在此次特展中还首次加入了虚拟现实体验,观众戴上VR虚拟体验眼镜后,即可近距离“接触”妇好墓,甚至按照“眼前”的箭头指示可以观看模拟实景的礼祀现场。展览在三八妇女节开幕,首博还邀请了2016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女同志作为首批观众参观展览,让当代女性典范在这个属于她们的节日里倾听一个古代女中豪杰的故事。
安阳殷墟作为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众多考古遗址中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首。1976年在殷墟发现的妇好墓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多达1928件随葬器物,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16年是妇好墓考古发掘40周年,我馆在北京首次推出妇好专题展,揭示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人生,阐释先秦妇女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变迁;通过展示一座墓葬考古成果,向观众呈现一座古都、一个王朝、一个时代,让文物与历史对话,进而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
据说,妇好墓发掘成功的原因离不开考古专家郑振香的坚定信念与不畏劳苦的坚毅品格。由于妇好墓保护隐蔽,很难发掘,在工作进程一半时,看到毫无结果,许多专家都以断下定论,说这是只是普通的地,上面的夯土也仅是残留建筑物的痕迹。只有郑振香坚信这夯土下一定有名堂,她积极投入其中,并且号召所有的同事,工作人员一起努力。武丁对妇好宠爱有加,不仅授予她独立的封邑,还经常向鬼神祈祷以保佑她健康长寿。生为家国死为国家暴虐着谦卑柔弱着抵抗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司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