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015-08-29 05:04:26)
标签:

365

绩溪

三雕博物馆

杂谈

分类: 未羊之春华夏腹地行

                  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徽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古村落的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那些有着装饰美化的三雕。

  徽建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尤其是在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使徽建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凸显独特艺术风格的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徽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又多用料硕大,故必须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都需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使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徽建的雕刻,产生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按照所使用的材料来分,有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因为竹雕一般不在建筑上使用,范围有限,所以徽州古建筑雕刻中的木雕、砖雕、石雕,通常被称为三雕。徽建在广泛的砖、木、石雕中,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徽派建筑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若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石雕,在造型与做工上,都不输给木雕。但题材毕竟受材质所限,不及木雕和砖雕丰富,主要为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由于石质材料耐久,适合用于建筑的外部装饰,多用在建筑物的基座、柱础、横梁、栏板、漏窗等构件上,实用与美观兼得。徽州石雕以浮雕和圆雕技法最常见,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即精致又古朴。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徽建民居,一般都有通向隔壁居室或厨房的通道,谓之“经巷”。其各置落地花楹门两扇,门上雕有人物花草等图案;上下客堂各有大梁一根,大梁两端雕有人物图案;支撑大梁的立柱上,装有雕刻精致的狮撑,每个狮撑都刻有母狮一头,幼狮数头不等,母狮脚踏雕空的圆球呈“狮子滚球”状;两阁各有一根同样精致的木撑,一般雕刻的是人物,如人伦之类;厢房的窗门均有一块栏板,这是整个居室木雕艺术的精华所在,上面雕的古代故事中的人物、山水、交通工具等应用尽有,充分体现出绩溪木雕艺术的魅力。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大户人家民居,在内部装饰上更是力求精美,有充裕的财力支撑三雕的精美。其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木鬲)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故其雕琢更是精美绝伦,堪称人工天不如。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三雕是民间工艺,也是地狱文化中艺术,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其社会背景之首要原因,乃是基于徽商之兴盛。明清时期,徽商活跃于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一带的城镇,足迹遍及云南、贵州、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乃至国外;主要经营食盐、茶叶、木材、文房四宝等行业。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形成一个庞大的商帮,在商界首屈一指,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有着“天下之民安命于农,徽民安命于商”之说。徽商受传统文化熏染,“贾而好儒”,得“儒商”之称,尊崇“礼、孝、仁、智、信”五德标准,使徽商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徽商在拥有大量资财后,但因其经济中的封建性因素,使之不得不将其商业增值资本,主要用于个人和家庭消费。“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意图坚实住,已经打下的家族式经济基础。徽商在强烈的宗亲观念支配下,迫切地想要利用,已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就,回乡光宗耀祖。《歙县志》记载:“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明清时期,在营建住宅上,制度森严,加上山高地少的矛盾,徽商们自然不敢越礼去建造与官邸威严、宏达争雄的住宅,故而在雕刻的典雅与精湛上来争奇斗富。如黟县宏村承志堂,由清末徽商汪定贵于咸丰五年前后营造的宅邸,据有关管理负责人介绍,当时建造承志堂,室内木雕由20名工匠整整雕刻了4年,花费白银60万两,木雕镀金达百两,雕刻之精丽堂皇,叹为观止,有“民间故宫”之誉;黟县卢村志诚堂木雕楼,建造历时7年之久,花费甚巨。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其第二个原因是徽州文风昌盛,历史上享有“东南邹鲁”之称。早在唐代末就已文风日盛,宋代以后,这里是程朱理学的故乡,读书蔚然成风,英才辈出,人文荟萃,遂成文化之邦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作为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徽州地区的人们崇儒、尚儒的社会意识极其浓厚,崇儒文化意识在灵魂深处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导引着徽州人的为人处世,影响着他们的经商之道,同时也灌注到他们的艺术趣味和艺术创作中。徽州木雕的题材选择与内容取向,故也就来自这种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地区世俗文化相互作用的巨大影响。使得艺术繁荣多姿,仅画家见诸文字汜载明清二代就有867人。天都、新安、黄山画派,徽州版画,徽派金石篆刻,徽调徽剧,徽派盆景等等,交相辉映,这些都对“三雕”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其第三个原因是封建住宅等级制。使富而不贵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装饰上,不得不有所顾忌。清代实际生活中,仍然沿用明俗:“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开)间、五架(梁),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按:间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在叫根柱子之中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物的大小就以开成的间之大小而定, ‘般民宅是三间八根柱子。另外,不论硬山、悬山的屋顶结构,从山墙望去,前后两面坡上的椽子靠着五根桁条承托着,这样上负五根桁和的梁叫做五架梁,俗称五步架。)使得徽商当时住宅,不得不在封建贵族,华丽府宅邸第之外另辟蹊径:走小而精的路子。于是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三雕就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其第四个原因如前所述徽州“邑中多巧艺”,明清时徽州百工竞技,会使出浑身解数,巧夺天工,为三雕艺术的辉煌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与机遇。

    综上所述,徽建的木、砖、石“三雕”艺术,彰显出是极其珍贵的,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沉积物。

    三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其表现形式要求,是以“刀”代笔,立足一个“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日十,要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做全盘考虑。

    徽雕艺人,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一般先审材度势。大处着眼,即确定好雕刻对象的位置、比例、上次关系,并考虑好某处应用某种技法,如对称、呼应、疏密、虚实、明暗、刚柔以及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韵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规律,都要有所权衡,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分层次运刀,遂将整体的构图化为简略而又不失局部细致入微的刻画。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来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木雕在徽州古建筑上的表现,一般是通过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拱、窗扇、栏杆等木质建材来进行雕刻。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的栏板、檐条,总是用浮雕技法较多,其内容也多为戏剧文学故事、花鸟、博物古玩图案。如歙县斗山街许氏民宅,是二进三开间堂屋,建于清初,前堂厢房的窗栏木雕,刀工精细、形象逼真,且富于含蓄,窗棂上的“八仙图”无八仙人物像出现,仅雕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阴阳宝扇、张果老的渔鼓、何仙姑的荷花、蓝采和的花篮、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竹笛和曹国舅的檀板,乃用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并衬之以琴棋书画,是谓之“暗八仙”。在对面的门雕上,有九只活泼的松鼠,乃“九松图”,取“松”与“孙”的谐音,故实为“九孙图”。从这些木雕的隐示暗喻中,可以领略到徽雕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梁托、雀替、斗拱以及月梁上,一般采用圆雕技法较多。如休宁县陈霞村一座清代民居,月梁上刻“双狮抢绣球”,四周雕花乌相衬托,左右对称,尽用圆雕、透雕手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木雕工艺由两道工序组成:第一道为“打坯”,实即构思或构图,在料面上凿出画面的轮廓,确定其部位和层次,区分前、中、远三景;第二道为“出细”,即在打坯轮廓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使人物和景物凸现出来。

木质材料在徽地储量和品种俱丰,诸如松、杉、杏、柏、椿、榧、樟、楠、枣、梨等各色树木,应有尽有。如龙川胡氏宗祠.木雕之多,艺术之精、布局之妙、内涵之广,为“木雕艺术厅堂”,可与北京故宫相媲美,精华之处比故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龙川胡祠有中国“古祠一绝”之誉。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砖雕所用的材料,是特技烧制而掷地有声、色泽纯青、质地疏松细腻适于雕刻的水磨青砖,一般采取圆雕、透雕、浮雕和镂空雕的技法,刀法简练,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其内容由明代的几何图案为主发展到晚清的以戏文、民俗图为主,如百子图、游春行乐图、渔樵耕读图、三国故事图等。作品制作从远景到近景,往往有七八个层次,最多达九层。构图多运用夸张手法,形象朗然,寓神寸:形,极大地提高雕刻图案的表现力。砖雕作为一种独特的壁饰,表现小平滑明快,被广泛装饰在民居的大门口、门楼或门罩;以及官邸或祠庙大门两侧的八字墙上。如民宅的门楼由“楼”和“罩”两部分构成,统称门罩门楼,下方以砖雕图像嵌镶在花边图案的框内。门楼有垂莲花式、字匾式、四柱牌楼式多种,其中最后—种即四柱三间的贴墙牌楼,有三层、五层不等。五层的俗称“五凤楼”,高大轩昂。现存的五凤楼常见于进上等宫宦人家的宅第和祠堂庙宇之上,由于其楼面高,门罩门楼大多雕刻精美,是邑中百工施展技艺的用武之地。这样,平整一片白的高大墙面远景,嵌着雕刻细致入微的门楼、门罩近景,形成强烈的疏与密的对比,正像国画大家手笔的“疏能走马,密不透风”那样,疏与密的大反差结合,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石雕多用于住宅和祠堂的基座、柱础、栏板或漏窗,以及牌坊的梁枋、柱头、花板及狮子、龙、凤、麒麟等奇禽异兽的形体造型上。主要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手法,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为原则,青石、红茶石和茶园,都是徽地常用的石料。因徽地石材遍布境之四隅,北有黟县东源的“黟青石”:东有歙县产“凤凰石”;南有休婺交界处山的珍贵砚材石;西有休宁县西馆产的白麻砾石。此外浙江淳安县青白坚久的“茶园石”,固靠新安江船运便利,也为徽地常备之石材。若龙川奕世尚书坊是明嘉靖时为户部和兵部尚书胡富和胡宗宪而立,因他俩是叔侄,经历了一个花甲(60年)之久的两大京官,故称“奕世”。坊以高大威严、石雕技艺精美著称,古建专家郑孝燮于1993年考察后认为,其浮雕技艺之高之美,是建筑的瑰宝,为许国牌坊所不及,要全力保护,造福子孙。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徽建明清建筑上的木、砖、石三雕作品,仅散落在绩溪各个古村落中的民居间,就达数以万计。这都是民间匠师,世世代代,穷年累月,惨淡经营,才奉献于世的;是古代华夏劳动人民,辉煌的创造,和勤劳累积,所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利于了解明清时徽州的社会状况,有利于探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风貌,有利于中华民族及地域文化的兴旺发达,更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发掘与传承,将其发扬光大于人类文明。

    绩溪政府,及重视和关心文物的有识之士,为了抢救徽建遗产,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宗祠为依托,筹建了以砖雕、木雕、石雕为主体的“绩溪县三雕博物馆”。馆址周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年,修缮于清乾隆三十四年至四十一年,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整座宗祠由影壁、门楼、廊庑、庭院、享堂及奉先楼六大部分组成,呈外朴内华状态。外表白灰马头墙,开砖小青瓦,内则雕梁画栋,玲珑剔透,尤其是祠中的石雕艺术构件尤为珍贵,享有石雕艺术厅之美称,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坐落在县城西部的周氏宗祠,因文革期间住着公安干警,除一些构件中有少许损坏,但仍为绩溪县城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祠堂。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近年来,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连续不断的向社会、向民间抢购征集文物原件。基本每年以20万元资金用于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到2004年一共征集砖、木、石雕文物近600件(套),其中砖雕180件、木雕263件、石雕118件及其它文物34件。馆藏文物以明、清时期为主,具体内容为明代工部尚书胡松,和明大中大夫云南参政胡淳墓道上的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神像;民间流传的明、清的镂空砖雕散件,有戏文人物、花鸟百兽、古民居门罩散件等;木雕有明、清为主的镂空戏文人物、床匾、额枋、雀替、斜撑等,以及宗祠原有的雕刻精湛的石雕、木雕。这些物件构图严谨豪放,清新典雅,雕技精良,富于质感。每幅图案静则古朴、苍劲;动刚呼之欲出,仿佛让人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还有望柱上二十多头活泼生动的大小石狮,形态各异,气势威武雄壮,均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该馆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将在绩溪收集到的三雕宝贵构件,保管展现于此,以期达到向世人、后人,推崇绩溪徽建中,独具特色的木、石、砖“三雕”艺术。了解三雕富有的细部审美要素,以及其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建筑技艺、居民生活、伦理观念、审美追求方面传递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等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240@365徽建魂魄赏三雕


 三雕构件具体意象资料:

元宝形,高浮雕、镂空装饰。正面是一回首龙纹,四爪,四周祥云环绕。都是给予美好的寓意。在古代,狮子被称为瑞兽。身边荷叶装饰。狮子珊珊可爱。寓意事事和美吧!

“玉堂”指的是汉代玉堂殿。“金马”指的是未央宫的金马门、意味着高官显贵。砖雕以万字纹为背景,一匹雍容悠闲的骏马、立于树影掩映的大堂前,营造出富贵的气氛,这马看着还挺Q的。
几何纹为背景,一只白鹤腾云而去,口衔宝珠,传递佳音。云呈如意状,寓意长寿如意,雕工生动逼真。

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上有各种雕饰图案。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材质、才会文字、和左邻右舍关系都有规定,不像现在想怎么盖就咋么盖,有钱盖个故宫都行。

门罩砖雕指的是大门门框上方,用砖贴着墙面砌出的线脚,和立体的雕刻装饰。门罩上常置屋檐,檐下有瓦,可以挡风遮雨,保护檐下构件和门头上方的墙面,都是非常科学的。

大狮子和小狮子在一起滚绣球,姿态生动。狮与师谐音,古代官名中有太师,大小狮子在一起称为“太师”,“少狮”,有高官辈出的寓意。白鹤翻飞,姿态各异,构图繁密。象征富贵和仙气。雕刻灵动,可见工匠们心思。

连年有余砖雕清砖为长方形,正面主体雕有一条鱼,旁边装饰一枝荷花。底子为万字不到头。横压烧制,置于门楼四方斗内。左为瓶,饰几何纹,内插牡丹一枝;右为鼎,饰云纹,烟雾升腾,其间装饰了梅花四朵。

无论是瓶身的万字纹,还是方鼎外的祥云纹,都刻画得一丝不苟,虽说鼎身的如意纹不多。清代可能有,但很少见。但是做工是没得说的。古人的每一样物品都值得现代人学习。

太平有象纹砖雕,整体似挂壁上的花盆,盆边刻回纹,中间浮雕象,掸瓶和云纹。

清代如意卷云花边雕饰在一柄状图案的双侧歧出两朵状若云头的回钩图案,并随着一股气流向上升腾,左右散开作反向旋转。斜浮于空中,具有流动感和生机勃勃的雄浑气息。

清代如意云纹砖雕,画面主体为六朵状若云头的回钩图案,形象硕大。云纹多有如意和高升之意。

清代绶带朵花纹砖雕,饰朵花及绶带,置于门罩,嵌在墙上之用。两块都是清代麒麟纹砖雕,砖雕呈长方形,青灰色,浮雕麒麟瑞兽立于山石之上,左右以柏树,花鸟等为浮纹装饰。

明代鳖鱼吐水砖雕,传说鳖鱼蛰伏于地下,巨鳖腾起,则地动山摇,海浪翻滚。以夸张手法描绘出滔天大水,汹涌奔腾,吐水的鳖鱼则潜伏于边缘。

清代百子图砖雕,“百子”嬉戏于亭台楼阁。儿童姿态各异,多层次、深浮雕,技巧精细。百子图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多子多福的观念由来已久,传说周文王生百子,《诗经》歌颂周文王子孙众多,有“则白斯男”之句。喜爱孩子的人类永恒的感情,百子图的文化愿景生生不息。

清代鳌鱼脊吻砖雕深灰色,鳌鱼脊吻形象,尾、鳍硕大,双耳突出,吻部前突,倒立于底座上。
百忍堂图砖雕清代,堂中人物在观看条幅上一大写的“忍”字。借唐代“公艺百忍”的故事,在家族内提倡“忍”的和睦之道。
清代送米图砖雕,徽州宗族有敬老睦族、恤贫济困的举措,图中一对老年夫妇居住瓦屋,子弟定期送米,老有所养。
清代客到徽州砖雕2块,远客骑马而来,童子指认门厅,宅邸中书声朗朗,琴声悠悠,优显徽建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

清人物门楼砖雕(4件),砖雕呈长方形,青灰色,正面以镂空、浮雕等技法雕出楼台、树枝、人物等纹饰,有访贤、出游、骑射等各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面部在文革中被铲除,这种情况在现存的徽州三雕中极为常见。
清代吹箫引凤砖雕,长方形,浮雕人物,花鸟纹饰。画面上部雕一凤鸟自云端飞落竹林之间,下部雕一男一女侧立,男子端坐,执一萧,似在吹奏,整体表现的是传统的“吹箫引凤”的神话传说故事。
明代雕花石梁砣,三面满雕纹饰,下端有榫,一侧挖空。石面采用了了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由原本方形的力学构件变成趣味丰富、造型自由,体现出美学形态的多边形。柱头:是建筑结构中柱的一部分。柱式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柱可分为柱基、柱身、柱头(柱帽)三部分。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状的不同,加上柱身处理和装饰花纹的各异,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

明代蹲狮柱头雕饰,大小二狮蹲于长方形底座上。大狮子前爪一爪抚幼狮,一爪按球,翘首侧望。幼狮倚于大狮怀中,扬尾张口,俏皮嬉戏。球上浅浮雕绶带、花卉纹饰,大狮充满尊贵和威严,幼狮颇具亲昵可爱之憨态。以“狮”与“师”同音,而寓以太师之意,表示辈辈高官的愿望。
梅花万字纹石柱础,表面刻有万字纹,寓意福泽绵长;四周有开窗,分别雕刻梅花、仙鹤献寿等吉祥图案。

明代四象方形石柱础,为变形的象纹,寓意为四象安稳。另有花草纹装饰,更显雅致。

清代蝴蝶瓜棱形石柱础,整体呈瓜棱状,其上用浮雕的手法雕刻蝴蝶和藤蔓。蝴蝶寓意欢天喜地,藤蔓寓意子孙绵延不断。

门楼石枋双边对龙雕饰(2件)石枋轴底为长方形或圆体,起固定门扇或加垫构件的功能。此对雕饰的图案为天空双龙遨游,腾云驾雾。雌雄左右相对,上下回曲盘屈。龙爪翻转,如踏祥云。而龙体弯转处则每有圈钩装饰,顿增麟角脊刺之奇状。
清代花鸟图砖雕:向阳花儿盛开,鸟儿欢欣跳跃,表现出鸟语花香,欢乐和谐的气氛。

如意水浪雕饰2件,此对雕饰的图案系类似水涡旋转的渐进形纹样,外周一个较大的圆环,自圆环向内旋出多组派状旋线,线端又有多种钩连变化,圆环的中心有一些形状漩涡的小图案。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看似水激浪高,推起几朵水花,惊涛拍岸,奔涌向前。
门楼梆础松鹿、柳牛雕饰:
土坡岗峦之上有前屈而粗短壮的黄山苍松独立,树下一只山鹿,昂首呦鸣。下座突出,画面为水浪推涌纹饰。中国民间尊鹿为瑞兽,“鹿”与“禄”谐音,取高官厚禄之意;松树是长寿象征,松鹿相伴则寓意松鹿长春。
土坡之上老柳树一棵,细枝长垂,萌发新叶。树下立一水牛,昂首望天。下座突出,画面为水浪推涌纹饰。杨柳能预报春天,生机蓬勃。雕柳喻意前程发达。又,柳与“留”谐音,延伸为挽留。柳牛结合意为长久的期盼,愿春色长留。

  木雕凤翔麟游梁柁明代,以镂雕的手法雕刻额凤凰和麒麟气势宏大,中国古代将龙、凤凰、麒麟、龟并称“四灵”,此处凤凰。麒麟合用,有吉祥喜庆之意。

 木雕人物元宝托清,树、栏杆和墙共同组成了一个庭园小景。一男子头戴华冠,身着长衫,手摇纸扇。笑容满面的立于树下,喜感满满。

  木雕动物梁柁明1.画面主体为鹿衔灵芝,寓意“健康长寿”。它正和回首与右侧的喜鹊相呼应,生动有致。2.画面被怪石分为两个部分,左侧为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右侧为猴子捅马蜂窝,寓意“马上封侯”,都是寓意吉祥的象征。

  木雕双狮如意云纹梁柁清

  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出的双狮让人感到亲近又不失威严。如意云纹布局合理,立体感强。双狮为保佑家宅平安,如意云纹寓意家人平安如意。

  梁柁,俗称为“元宝”,其由唐宋时期建筑的间柱演变而来。梁柁虽说只有方寸,但雕刻艺人却往往能在此狭小的空间上刻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案或一幕幕戏剧场景,虽小,却装饰性强。

 木雕报喜如意梁柁(一对)清,采用镂雕、透雕、高浮雕等手法。雕刻的豹子、喜鹊形象生动。“豹喜”与“报喜”同音,有家有喜事的寓意。马与喜鹊组合,有马上有喜的寓意。

  木雕荷叶梁柁 明,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将梁柁整体雕刻成荷叶,卷而不乱,立体感强烈。“荷”音通“和”。象征和睦。

  撑栱常用于建筑物外檐的梁、枋柱节点下,为梁、枋悬挑部位的支点,“出挑”构件。一般梁柱结合用独木圆雕,以狮兽造型为多,而在枋柱结合则用琵琶撑、卷草撑等浮雕或浅浮雕撑栱。样式为斜杆件或三角形实木件两类,故亦称为“牛腿”。

  镂雕狮子撑栱清,常见的形象,因“狮”与“事”谐音,表达了人们事事平安的意愿。

  1.圆雕-狮子,前爪滚弄绣球,倒挂在廊檐下。狮子威风凛凛,威猛霸气,镇魔驱煞,祈佑生财。象征着一种富贵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2.圆雕-狮子。姿势与前一个略有差异。绣球上立一小狮子,与母狮相对。画面生动感强。寄托“驱魔辟邪、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细节之处最有意境。不同角度,感觉不同。多磨亲昵啊!

  木雕天官赐福撑栱清,分别用镂雕、圆雕的手法雕刻“魁星点斗”和“天官赐福”的造型。寓意为文坛昌盛,福禄天降。处处彰显一丝不苟。

  琵琶撑栱明1.两侧上下部分图案对称。均为荷花、荷叶。中间为暗八仙之宝剑、云板。一侧素,一侧饰蝙蝠。2.两侧均为牡丹。其间以葫芦、宝扇、一侧素、一侧为蝙蝠。都是美好的寓意。越是细节越能显示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雕刻的用心。

 木雕九世同居人物撑栱清,这一对可是热热闹闹、隆重之极。采用镂雕、高浮雕的手法雕刻“九世同居”和“百忍图”人物造型优美,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寓意家人和睦、子孙昌盛。

 木雕八仙人物撑栱清,采用圆雕、镂雕等手法。雕刻出八仙栩栩如生、情态各异、形象传神。又似宝相花,仙人装饰在撑栱的上面,是画面更加完整。寓意迎福纳祥。

  木雕三国人物故事撑栱(一对) 清,采用高浮雕,朱漆描金等手法雕刻出三国人物故事。雕刻细腻传神。内容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褒扬忠义节义。

  木雕侯禄撑栱清,猴和鹿因谐音被人们赋予了功名利禄的含义。鹿角上有一只猴子在用树枝捅马蜂窝。寓意为封侯;而鹿口含灵芝,正在交给小鹿。寓意所享侯禄代代相传。古人的生活确实是比我们现代人有情趣。雕刻如此逼真,真想咬一口!

 木雕三阳开泰撑栱(一对)清,S形构图。内侧“三阳开泰”动静相生。线脚规矩又流转生动,极见功力。压头雕刻博古刀法精湛,布局舒展。

  雀替在宋《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枋,因“绰”与“雀”谐音,故得名。明清雀替在梁柱节点处使用,籍以曾大榫卯搭接长度和缩小梁间净跨距离,是古代建筑力学的进步。徽州古建中雀替多用浮雕与透雕,具有装饰效果。

  木雕花鸟雀替(一对)清,两件雀替题材相互呼应,组为一套。

  1.怪石兀立,竹簧丛生,两只喜鹊嬉戏其间。一只俏皮地倒挂于竹枝上。另一只正挥翅俯身凑向它,形态生动活泼。令人莞尔。

  2.松树郁郁苍苍,两只喜鹊倒仰相对。共同叼着一只小虫子。和谐美满。

  木雕鱼纹雀替(一对)清,正面均雕刻鲤鱼两条。作畅游状。又以水草为背景。生动地体现了鱼儿戏水的场景。寓意年年有余。

 木雕马纹雀替(一对)清,分别表现了嬉戏于郊野的两马。或用蹄搔鼻,或低头觅食,或打滚撒欢,或俯身看望,形态各异,又互为呼应。马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木雕凤登高枝儿雀替(一对)清,采用镂雕彩绘的手法刻画出凤登牡丹和“一路连升”的内容。镂雕构思精巧。寓意美好。

  窗扇也称窗格扇,是窗的组成部分,安装在窗框中可开合。

  镂雕花卉窗格扇(一对)明,长方形,框内满雕冰花纹,简洁美观,冰花线有“十全十美,四通八达”的寓意。

 饮中八仙歌窗扇清,原来是有八件,今存六件。采用镂雕、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唐代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上方一组雕刻的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雕工精湛。人物栩栩如生,把唐代文人士大夫的豁达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虽大同小异,细节之处还需细品微妙。却很显心思。

 子仪过寿窗栏板(一对)清,采用镂雕、高浮雕、彩绘等手法展现出郭子仪八十大寿的宏大场面。“七子八婿”情态各异,旁边以各种彩绘吉祥图装饰,但整体繁而不乱。寓意多福、多禄、多寿。

  人物故事窗栏板(一对)清,中间开光内刻典故“力士脱靴”,两边为“西厢记”连续画面;顶端以花篮形状做云栱,上雕以花卉,下雕以动物点缀,无一相同。布景典雅,雕刻丰圆健劲,清秀可人,人物开脸有陈老莲风格。

  耕读传家窗栏板(一对)清,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出渔樵耕读、衣锦还乡的场景。表现出了古代徽州人家的理想生活状态。此件窗栏板厚度仅有3厘米,但栏板表面的雕工就有四层,工艺之精,令人惊叹。美轮美奂

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