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365棋盘上的石家村

标签:
365绩溪棋盘村杂谈 |
分类: 未羊之春华夏腹地行 |
离得太极湖村,便赶往下一个预策的古村落 —
石家村。自太极湖村到石家村的公交车很是便捷,石家村下车,顺一条村路过河便是。迎面便是地面上整齐划一的一幅中国象棋盘,整座村庄不大,但是以纵横有序的巷陌,鳞次栉比的屋宇,勾勒出一个尚未完整的象棋盘形状。所以使这里扬名的称谓,并不是石家村,而是棋盘村。
石家村始建于明代,为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的后裔,到此落户建村。胡适先生曾说过:看中国人的姓,就知道其远祖来自哪里。徽州八大姓中原本没有石姓,中国百家姓,石姓排六十三位,故也算得上是大姓家族。
《左传》赞:“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这是“大义灭亲”的由来。以石碏的字为氏,是为石氏的始祖。卫国自公元前1042年,是以朝歌为都,石碏大义灭亲于朝歌大地,石姓的发祥地即朝歌,今河南淇县。
朝歌石姓,名人辈出:春秋著名天文学家石申、北宋著名文学家石延年、元初杂剧名家石君宝、民间打虎天神石明三、明末著名武术家石敬岩、当代石崇英等……石姓自古以来多人称帝:后赵政权的创立者石勒、西汉“万石君”石奋、北宋石守信助赵匡胤陈桥兵变,助赵登基、唐朝勇士石雄、元冀国公石天麟、明朝北京保卫战功臣石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其中的石守信,便是出现在石家村族谱中的北宋开国元勋。
石守信(928—984)戎马一生,功绩显赫。从郭威帐下的隶枢密使,先后任禁军亲卫都虞侯,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的一员。宋朝建立,石守信列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俨然宋太祖“香孩儿”的副手,关系甚密。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位后,石守信任中书令,太平兴国四年被封为卫国公,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卒,终年57岁。
元朝末年,其后裔石荣禄来到安徽绩效上庄旺山脚下,在此建村,聚族而居。据说是因当年石守信与赵匡胤交情很深,俩人经常对弈。故后人在建村时以房屋、街道、溪流为元素组成纵横有序、方正整齐的棋盘式村庄,这才有了古徽大地上的这座“棋盘村”。
石氏为什么大规模南迁?我想,一是改朝换代之际,石家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二是石守信在出任天平军节度使其间,大肆敛财,积财巨万。因为崇奉佛教,他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祖宗敛得的钱财,后代岂能没有分享?加上石姓郡望的扩张,家族脉系逐渐分支,另立山头、传宗接代也是时势所需,这才有了石姓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留下的大量遗迹和遗物:朝歌遗址洛阳城,石信墓志及铭文,淇县青岩鬼谷洞,洛阳龙门白马寺;津西第一宅“石家大院”、苏州城西吴门桥、泰安徂徕石介墓、皖南绩溪石家村、京城石大人胡同、连云港石棚山……。
石家村地处黄山东麓,因全村居民绝大部分姓石,故名石家村,属于绩溪上庄镇旺川大村管辖。当绩溪的山水风光,一一被渲染成诗画,当徽商、徽菜、徽墨、徽剧大放异彩,当砖、木、石徽派三雕艺术缤纷耀眼之时,石家村却悄然地隐秘于山林,摆下了一张千古棋盘,在六百多年的遐想中,无声无息地走过了它的历史与沧桑。
因石家村远祖石守信籍隶河南开封,而河南石姓发祥地是甘肃武威,均在棋盘村以北方,故全村所有房舍和宗祠、厅屋均座南向北。虽然向北的建筑走向与我国传统民居大多坐北向南的习惯相背悖,但为纪念祖辈、思怀故土,同时也为了让石姓的子孙后代立于不败之地(按照风水的原则,棋盘村址位于旺山北麓,而绕村河流桃花溪在北面,向西流去,依据古代“枕山面水”的风水原则理应屋房舍门户向北),因此,向北既是一种怀念,同时也是一种希冀与期盼。
整个村落,以“帅府”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帅府”与一幢幢象征着“士、相、马、车”的民居,一字排列在棋盘底端边线上。“帅府”的对面是半亩方形池塘,被称为“石印塘”。塘中垒石为台作“印堆”,长2丈,宽和高各1丈,据说是按石守信官印的比例建造的。上栽松柏各一,另加几杆细竹,象征印把和绶带。“印泥盒”则是塘边一清塘贮淤用的石砌方形池。塘中,如今植菱种藕,鸭、鹅嬉游,几位村妇在刷洗盆桶。
在棋盘村的古文物中,有一轴被石氏族人,视为镇村之宝的吉画――石守信报功图。此图全称“威石氏源流世家朝代忠良报功图”,是一幅巨型版画,画面高五尺六寸,宽八尺,它的制作工艺是将整个画面分割成数十小块,再由工匠逐块刻制成版印,最后按画面顺序排列印制而成。画面四边刻有龙纹。画中主要内容是石守信及其祖先如何英勇作战建立功业的故事。图中各种人物千人以上,军旗军马不计其数,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图。
出得村来,到了“水口”,便去看看“魁星阁”。此阁于清乾隆,系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的第十七代孙,石承汉所建。顺治二年,村人石坚,随明御史金声,在当地丛山关险隘抵抗清兵,事败被杀。从此,朝廷把石家定为“小姓”,世代作为“大姓”的佃仆,子弟不准赴试、作官,直到乾隆十六年才逢大赦。村人于这一年集资建阁,希振文风,光宗耀祖。此阁占地四平方丈,石柱雕梁,青砖为脊,凤瓦为角,四沿悬铃,风动叮当作声,蔚为壮观。“魁星阁”布局设计,颇具匠心,蕴含了“反清复明”的深意:阁楼基高2尺,每边长2丈。楼基周长比楼阁少2.5尺,寓意明在上、清在下、明强清弱之深深用心。落地檐长17尺,象征明朝17代皇权;楼角离地19尺(19×4=76),每方用椽50根(50×4=200),两数相加,正合明王朝统治276年之数。该村于1983年,集资维修一新。村里人还准备在这一代人物里,实现祖先的遗愿,续完一个有六十四个棋盘格的石家村。
棋盘村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徽、浙派民宅。外观为石库门、小青瓦,白粉墙,马头檀等,石库门的门盖上置有门楼。门楼和门盖中间用青砖嵌白粉线条和砖雕作装饰。走进大门不足两步,便有喜庆等大事才能开启此门,平时出入皆走水照门两边。门楼砖上的浮雕,内容丰富,有官宦、花卉、瑞兽、云纹、山水等,形象生动,两两相对。祠堂里面,一根根粗壮的圆柱,落放在青石复盘础上。月梁以上的墙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石灰泥涂料剥落了,露出其中芦竹编篱的筋骨,分明是明代的建筑。
屋内分上、下客堂,上客堂和下客堂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客厅,上堂和下堂中间隔一天井,天井地面用精加工的花岗岩石铺成,地下置下水道,地面至檐口装有落水管。天井又称明堂,是古代徽派建筑自然采光之用,同时又是屋面雨水排泄出处,俗有四水归明堂之称,象征财源不外流之意。天井两边为阁厢。上下堂还各置有两个“经巷”(通向隔壁居室或厨房的通道),“经巷”各置落地花楹门两扇,门上雕有人物花草等图案,屋内有立柱四十四根之多,而且用料十分讲究,大多为银杏和香椿树制成。
上下客堂各有大梁一根,大梁两端雕有人物图案,支撑大梁的立柱上装有雕刻精致的狮撑,每个狮撑都刻有母狮一头,幼狮数头不等,母狮脚踏雕空的圆球呈“狮子滚球”状。两阁也各有一根,两端木柱上同样有精致的木撑,一般雕刻的是人物,如人伦之类。厢房的窗门均有一块栏板,这是整个居室木雕艺术的精华所在,上面雕的古代故事中的人物、山水、交通工具等应用尽有,充分体现出绩溪“三雕”中木雕艺术的魅力。
由于棋盘村整齐划一,没得过多的闲置空地可植树,故仅见庭院少植有石榴树。这大概就是象征石姓,寓意石姓后世子孙繁衍昌盛之意。
桥头有方亭
祠前有方塘
塘中翠竹千竿秀
亭旁青松百尺长
前有游鱼可钓
后有山花自芳
如此小桃源乐无央
纵得一支妙笔
难绘此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