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2@365赞普林卡—民族和谐的赞歌

(2015-04-12 05:04:26)
标签:

365

西北行

赞普林卡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二)赞普林卡—民族和谐的赞歌

 

 

(二)赞普林卡—民族和谐的赞歌

       

       到西宁的第二天,即跟团行摄于青海湖一日游,其首站观光点就是赞普林卡。

     赞普林卡,意为藏王园林,始建于公元641年,是河源郡王吐谷浑首领诺葛钵和唐弘化公主为迎接文成公主进藏,专门修建的行宫。

  赞普林卡,位于西宁西大门-湟源,109、315国道及西湟高速公路的交接处,是古丝绸南路、三峡(巴燕峡、药水峡、东峡)交汇、海藏咽喉之地,距西宁仅43公里。

  (二)赞普林卡—民族和谐的赞歌                                                                   赞普林卡,分前后两院。前院为佛殿,后院为藏式宾馆和皇家园林。前院主殿,为五层楼藏式建筑:三层中空,塑有现世界最大的藏王松赞干布和王妃文成公主、迟尊公主佛像。还塑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觉囊派、希结派、苯教八大教派创始人塑像。以及藏传佛教五大护法、四大天王,还有各大小佛教共计一百余尊。四、五层塑有藏传佛教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代佛―释伽佛、未来佛―弥勒佛)。大殿内墙壁上绘有藏族起源、文成公主进藏、藏传佛教十六尊者、汉传佛教十八罗汉、释伽牟尼传等大型壁画与唐卡。还建有副殿观音殿、文殊殿和赞普林卡珍宝殿等。

  (二)赞普林卡—民族和谐的赞歌                                                                

 

 

 

  另外大殿四层,还供奉着藏王“松赞干布”与王妃“文成公主”的两尊玉佛像。经专家验证,系口角斯罗王朝(北宋年间)寺院供奉。玉佛跌坐而坐,神态安详,另人叹为观止。而两尊玉佛体内却还装有和田玉制作的小佛像两尊:松赞干布体内,是阿弥陀佛像;文成公主体内,是大日如来佛。雕工精致,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二)赞普林卡—民族和谐的赞歌                                                                  

    但令人向往的,却是两尊小佛像里边,竟然还有腹藏物。经专家猜测,里边应是舍利子。但因种种原因不能打开,由此使这两尊千年玉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赞普林卡,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藏王寺院,也是青藏高原上,唯一,集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为一体的藏王寺院。由此,赞普林卡是一所标志着藏传佛教统一与和谐的寺院。

  赞普林卡,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见证着千百年来,由文成公主赴藏和亲,强化了汉藏民族的交往,系固着祖国疆土的安宁。

 

  

 

  

 

                 

                                                                         资料:

   (二)赞普林卡—民族和谐的赞歌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史传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

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选派皇家女儿下嫁吐蕃和亲。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雁儿,唐太宗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随从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是出于唐太宗深谋远虑,他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

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就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常常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就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的丝织品,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