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5@365丽江古城

(2014-08-28 05:04:26)
标签:

365

丽江大研古镇

杂谈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丽江 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到丽江,实则看了束河古镇,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现狮子山,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235@365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明末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曾写道:“丽江古镇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镇已有名。

   

    235@365丽江古城丽江古镇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明代,丽江古城的建设主要由历代木氏知府主持进行。明万历年间,知府木增兴建皇帝歙赐准建的“忠义坊”。

    清代第一任流官知府杨铋,按朝廷规制建流官府衙及府城。纳西族民居则由居民根据家庭生产生活需要、经济条件和用地状况,自由灵活地安排建设。

 

    235@365丽江古城时至1986年12月,丽江大研古镇,因为集中体现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丽江撤“地区”建地级市,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35@365丽江古城丽江由于地处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终年见雪山,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2.6℃~19.8℃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大部分地方只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春秋相连,长春无夏,形成了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丽江年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7、8两月特别集中。

 

    235@365丽江古城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至今还存活着的文化古城。

    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

    235@365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模型图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民族与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结合了汉族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传统,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本地区的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235@365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35@365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都渗透地方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地方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

   关于丽江古城的真实性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并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235@365丽江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33@365殇 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