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太空梦之始

按《川滇贵渝长江行》路书,至西昌,除至泸沽湖以减少滇之折返路线,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到西昌航天发射基地一观,好见识当今科技前沿的航天工程。自西昌市区,在淡季到西昌航天发射基地,必得自西昌旅游中心,乘车到沙坝镇中转。
俺们夫妇到了基地,才得知:仅能在基地临近的山坡,远观发射台。仅听景区导游详细讲解。
现将导游解说词概况简介如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昌以北70公里的一个叫沙坝的山谷中。
有人会问,中国这么大,为什么会把发射中心选在西昌呢?
这得从发射卫星的要求说起:
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就是轨道距地面三万六千公里的卫星,要
求纬度低,海拔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增加
火箭的有效负荷,节约燃料,简化火箭的设计难度。
第一、西昌的纬度是北纬28.2度,海拔1500米,符合这一条件;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纬度越低;北纬28°14′42.72'',东经102°01′39.95'',离赤道越近,这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荷。
第二、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海拔1857米,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讯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西昌年平均气温18℃,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天,“发射窗口”晴好多;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
第三,较好的交通条件,这两点西昌也符合要求。
最后,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还处于冷战时期,我国的许多军事、工业的重要项目都分布在三线地区,这里群山环抱的地势也符合当时的战略思想。就这样,卫星发射中心就证式落户西昌。
西昌发射中心,坐落在西昌城北60公里的峡谷中。这里是一个三面环山,向东南开口的半封闭小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
发射塔架两侧的山体内,是与场区相匹配的指挥,测试,控制以及供应水,电,气的设施。进入火箭发射的最后半小时程序后,地面人员就全部转入山体内。
从1970年始,完全自主以技术,建成了一座,包括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系统在内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航天发射场;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基地。于1982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到2013年底,已进行国内外卫星发射84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许多第一:
第一次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
第一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等等。
现在发射场有2号工位,及3号工位两个发射系统。塔架由11层工作平台和相对应的电缆提杆组成,同时对星箭进行吊装对接,加注燃料和垂直测试。在点火的那一瞬间,平台自动旋转星箭分离,固定火箭的螺拴也随即启爆,火箭喷出熊熊烈焰拔地而起。
3号工位于1984年投入使用,1990年发射了第一颗外国卫星——亚星一号。它高达77米,发射塔上有11层,可作180度水平旋转的工作平台。
3号工位主要用于发射长征三号火箭,它可以把1.5吨以下的卫星送人轨道。
2号工位建成于1990的年,工期只有14个月,而国外建设同类型的发射工位一般需要2年时间。
2号工位由一座高97米,重达似4500吨的活动勤务塔架,和高74米、重1040吨的固定脐带塔,以及三座高175米的避雷塔组成。
火箭、卫星的起竖、对接,最后的检测和燃料的加注都在塔上完成。塔上的各种设施完备,可以对塔内的温度、湿度、压力、洁净度进行随意控制。
2号工位主要用于发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等大推力火箭的发射。它是目前我国发射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发射工位。
离发射场不远的山坳里,是火箭、卫星技术厂区;这里有测试大厅、火箭单元测试楼、卫星远地点发动机测试间、卫星检漏厂房、卫星加注总装厂房、固体火箭探伤厂房等;是对卫星、火箭,进行检测的地方。
自到过西昌航天发射中心,俺深感自己竟是个航天盲,盲到似乎连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宇宙,什么是太空,什么是空间等等简单的常识,都成了应该被普及的航天知识,到了十份不确切地程度。
要写此篇涉及航天方面的博文时,俺必须清楚一些涉及航天知识的概念。如俺们自识字时,就认得“天”字,但何为天,俺还真的不能立即、立马、张口就说的明白、清楚。写博,最大的好处就是,要写相关游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博文了,就必需强迫自家温故而知新,再学习相关的一些航天概念。
天空、太空、空间、宇宙、航空和航天这些词,平素里任谁都会挂在嘴边,念叨念叨。但若真的较真什么是天,什么是天空,什么又是宇宙?天空、太空和空间有什么不同?航空与航天有什么区别等等,同俺一样似是而非地知道一二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故为写好此博文,俺只好“不耻好问”地将航天知识中,一些似懂非明的词汇的概念,认真滴析明如下。现查网络资讯得知:
宇宙:最早出自《庄子》,“宇”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等,是无始无终的。汉.《淮南子齐俗训》中称,“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汉张衡也称:“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现代科学谓之宇宙是:包括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则‘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天空:日月星辰罗列的广大的空间。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间和地面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但却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特别是航天技术诞生后,要求把“天”与“空”严格区分开来。故确切地讲,“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空间。
太空:极高的天空。当下科学细分太空是,太阳系空间为“太空”,银河系空间为“银空”,河外星系空间则为“外空”等等。
航空:指飞机在地球附近大气层中飞行。从上述“天”和“空”的现代科学含义中我们知道,所谓“航空”,就是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活动,所使用的飞机、直升机、飞艇和气球等飞行器统称为“航空器”。
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所谓“航天”,就是人类冲出地球大气层,到宇宙太空中去活动,即宇宙航行;它所使用的是航天器,及其运载火箭。
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宇宙范围:我们知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一颗中等大小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约1.5亿千米,即1天文单位。而最远的冥王星,离太阳近40天文单位。如果以彗星的活动范围计算,太阳系的半径为23万天文单位。但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中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银河系中有1000多亿颗恒星,银河系的半径达5万光年。光年是光行进1年的距离,光速为30万千米/秒,1光年大约是10万亿千米。可是,在宇宙中,有1000多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
统称河外星系,宇宙的尺度以100亿光年计算。
宇航:即宇宙航行,应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太阳系内活动,叫航天;第二阶段是到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叫航宇。当前,人类还处在航天的开头阶段。因此,我们将有关的事业、单位、人员和飞行器,都冠以“航天”的头衔,如航天事业、航天局、航天员和航天器等等。
由于人类还要冲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以外的空间开展航宇活动,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达4.2光年,若以第三宇宙速度前往,即以16.7千米/秒的速度惯性飞行,需要7.5万多年,到最近的河外星系——仙女座星系,则需要460多亿年。因此,这是目前的技术所远远不能胜任的。
地球大气层: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由此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最低轨道则在热成层内。
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划分:关于领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划分问题,历来有两种对立的主张。
①“空间论”,主张以空间的某种高度来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限,以确定两种不同法律制度适用的范围。
②“功能论”,认为应根据飞行器的功能来确定其所适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则其活动为航天活动,应适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则其活动为航空活动,应受航空法的管辖;整个空间是一个整体,没有划分领空和外层空间的必要。
就“空间论”而言,关于确定外层空间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几种意见:
①以航空器向上飞行的最高高度为限,即离地面30~40公里;
②以不同的空气构成为依据来划分界限。由于从地球表面至数万公里高度都有空气,因而出现以几十,几百,几千公里为界的不同主张,甚至有人认为凡发现有空气的地方均为空气空间,应属领空范围;
③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和人为什么要亲临太空等问题,是每个从西昌航天发射基地归来的人,都会认真思考的。
我们的祖先,自能仰望蓝天、星空以来,就从为停止过,对人类的过去、现实、未来,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确切探索。
人不善跑,而发明的车辆使善跑的动物望尘莫及;
人不善水,而发明的舰艇使善水的鱼类望洋兴叹;
人不善飞,而发明的飞船使善飞的鸟类自叹弗如。
由此可鉴,人类从来就不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之心。人类更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和神奇的思维能力。
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探索出生命产生的奥秘,及人类自身产生的奥秘。
所以人类既想找到生命旅程的起点,也想看到生命旅程的终点,这就是人类航天梦的一个支点。
天有多高?天空有多深?
星空何以璀璨?星河何以绵长?
直立的人,淼茫的广宇,是唯一智慧的生命体吗?
睿智的人,浩瀚的外空,始于斯,终于几?
孤独的人,不可或缺的太阳、空气、水,存且疑,竭更惑?
人生且偶然,人活是必然;人生就须活出生命的价值,人生就是一次张扬生命智慧的行程。
俺自西昌归来,深有感触:任谁必得珍重生命,任谁必须担当人类的未来;人类作为循环的群体,将永远生生息息,更不能、更不会自生自灭于天宇,人类将与茫茫浩浩的天宇共存同行。
由此,人类对太空探索,不仅仅是一个飞天梦,更是人类对于自身繁衍生存疆域的拓展,将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人类对自己的未来,对莽莽宇宙探索的脚步,将永远不会停止……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