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65道法自然青城山

标签:
365道法自然青城山旅游杂谈 |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简括地把都江堰,与青城山密接在一起。
释义便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它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故道教推崇“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道之深远,净玉宇,化凡尘,便有了“问道青城山”的传承。青城山,便以诸峰环峙,林木青翠;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静怡,成为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美誉。但凡想问道的人,来到青城山,行进在蜿蜒陡峭的山径上,置身于美丽清幽的天然氧吧,同时就会感受到,自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中,受惠于大道自然的冥灵。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更为现名。
过了山门,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道逐级而上,山涧流水自上而下川流不息,阵阵山风透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混合起来,宛若天籁。扑鼻的泥土气息显得新鲜而丰富。当初,道教的创始人张陵(又名张天师),也正是看中了青城山四季常青的碧绿清幽,是修炼道法的理想场所,才决定在此炼丹修道,终修成正果的。由于道家崇尚朴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观和亭阁都深藏于枝繁叶茂之间,感觉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筑又取材于大自然,像竹木、藤条、树皮、树根等,没有丝毫人工的修饰,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的确分外和谐。
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
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白话文即:很久很久以前,宁封子这位老兄本是烧陶的先驱,然而有一天,有人路过帮他烧陶,此人烧的火,能出现五色烟,制出的陶器,比宁封子高出多少倍。宁封便拜这位奇人为师,得到了真传。有一天宁封子在烧陶时不慎因公殉职,大家为了纪念他,便封他为神仙了。
道教赋予青城山,在自然景物的青色幽深的基础上,以蕴含着道法自然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有一番
山是如此幽境,林中是如此幽静,树下的蕨类植物,生长硕大的羽状叶,如此旺盛。远望去,山峦隐约,有在仙境中的感觉,悠然在大自然中。这种幽境,给人以幽清、稳定、安全的心里感受,真的有着“世外桃源”的幽美感。恰如史称:
《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释义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入得青城山,便以要做厚德的君子自律,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承载世事;入得青城山,便当自励德行要从高,容积更多的才能;入得青城山,便应自谦效行道法,以一生成就一番有益于人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