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0@365业炳青史  功垂千古

(2014-06-22 05:04:26)
标签:

365

都江堰

成都平原天府

李冰父子

杂谈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业炳青史 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四川,巴蜀,天府,三个词汇,留给人们的认知,就是物阜民丰。

    物阜民丰的支点,就是富庶。唯富庶,才能物阜民丰。故得诸葛孔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认定。

    四川,天高皇帝远;巴蜀,险山恶水众;何得天府之土的美誉,一直是个困惑俺的迷。

    史书载:古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巴人世世代代在同洪水作斗争。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李冰到蜀后,即解水情:岷江,源自山高谷深,沿途水流湍急;下泻灌县,便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则冲决堤岸,致泛滥成灾;自流泻中,挟泥裹砂,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突兀一座玉垒山,横阻江水东流;致蜀地夏秋洪灾,东旱西涝。

   将巴蜀灾情了然于胸的李冰,便着手从根本上治理蜀地水患。李冰着手治理水患的浩大工程,就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由此,蜀地便成沃野粮仓,巴人便富庶起来,也就有了天府的称谓。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蜀郡太守李秦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其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和肩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都江堰工程之初,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就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李冰之治水之功,不仅是其建设了都江堰,更令人感佩的是,还设置了都江堰有效的管理制度,用来保证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

   到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乃至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170@365业炳青史 <wbr> <wbr>功垂千古

 

 

 “天府之源”市政府驻灌口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