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柳


俺周折在北京各个有水面的公园,赶拍日出时,随手也将各个公园的水面岸边的垂柳,摄入自家的数码相机的镜头。
冬柳,枝条悬垂,逆光中根根柳条,恍如炫目的金丝。惹得俺,由不得,对冬柳,生发爱意。冬柳,虽没了叶片,但柳枝依然,生气恬然地,摇逸在阵阵寒风中,没得一般树木的死寂。
国人自古就喜柳、爱柳、赞柳。若陶渊明平生爱柳,在自家门就前亲植五株柳,便自称“五柳先生”。柳宗元更是“柳痴”,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柳州,心潮低落,便以植柳怡情,留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的诗作。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戍边新疆时,就曾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广植柳树,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为此清诗人杨昌溪写诗赞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喜爱柳树,自有道理。五九、六九,河边看柳。岸柳便是率先呲出芽胞,曼舞春风的婀娜,伴随春的韵律,舞动娇嫩的绿纱,振奋苏醒的大地,消融冰封的江河。夏日炎炎,岸柳舒展浓密的细叶蔽日遮天,鼓动阵阵凉风,为人们辛勤的劳作祛暑纳凉?冬日寒酷,岸柳款摆枝条,有别于万木萧条的活力,张显着不畏寒冷的坚毅,在冷冽的西风里,还是那般轻盈,那般从容,那般妙曼……。
国人自古,就视柳树为吉祥树。清明节前后,房前屋后种柳;端午节还要在自家的门楣,插柳条避邪,祈盼着家庭兴旺。其寓意吉祥,还在人们看重柳的生命力极强。无心插柳柳成荫,栽植柳树容易成活。将柳枝编织戴在人的头顶,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折柳惜别”之俗始于汉朝。其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赠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国人自古,更看重的是岸柳的品格。岸柳轻盈的体态,给人以美感,给人修养品格以外柔内刚的启迪。岸柳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插在哪里,都能扎根成活,茂盛繁衍,秀美大地河山。岸柳谦恭,不与松柏比伟岸,不与鲜花争芬芳,而是和谐万物,为自然筑就绿色的屏障,抵御风沙的侵袭。
古来“柳”与“留”谐音,“柳树”就是“留树”,只要留住树干,柳便不死。《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是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时,总是不由得联起,这个不屈不挠的刑天形象。因此,刑天的原形,就是被头木作业的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树干粗壮失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依然挺立的人尸非常相似;有时树干还会形成一些伤疤,更是一付“以乳为目,以脐为舌”的形象。

国人自古,对岸柳的衷情,足可以从讴歌柳树,众多的古诗词间读出来。若《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商隐诗言: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白居易所做杨柳枝词歌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柳树风姿、品格倾倒,为其挥毫泼墨、吟诗作画。

国人古来植柳久远,故起始时间至今未确。最早史记载柳树的是《夏小正》,该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专著,经考证认为是夏王朝末期成书的。书载“正月柳稊。稊也者,发孚也。”表明当时柳树,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明确提出种植柳树,是商周朝文献《古微书·礼纬·稽明征》,其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

本文贴诸多冬柳图,也是敬重岸柳这位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深冬将至,春还会远吗?岸柳,春来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祈盼2014年的春,俺、俺的亲人、俺的友人、俺的博友,活力充沛,意气风发,平安康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