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灯
 

  
 
     俺曾在电视,看到著名摄影师李少白,在故宫拍到一幅白日的宫灯。就是以阳光反射为光源,明亮起来的宫灯,是其有机缘的成功作品。
俺曾在电视,看到著名摄影师李少白,在故宫拍到一幅白日的宫灯。就是以阳光反射为光源,明亮起来的宫灯,是其有机缘的成功作品。
  
年前,俺在颐和园拍日出出园时,途经甬道边,猛地看到,晨阳斜射在,草坪上设置的宫灯状路灯,有着李少白拍到的故宫宫灯同样的效果,便抓拍了下来,贴图自家的博园赏玩。
  
由此联想到,人们生活中,往往熟悉的东西,却并不知其详,若灯。
 
  
于是便请教网络这个广博的老师,得知识灯的来由:
   灯,每晚光明万家的光亮,竟是伴随人类祖先,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标志。是灯那明亮的火苗,照耀着人类向 着文明迈进的足。在野蛮时代,人类为了生存,白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寻找食物,天一黑就睡觉。即使需要夜间走动,也可凭借天上朦胧的月光。
着文明迈进的足。在野蛮时代,人类为了生存,白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寻找食物,天一黑就睡觉。即使需要夜间走动,也可凭借天上朦胧的月光。
  
我国自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明”字,象形圆形窗子及月亮表意。表意俺们的祖先,最初是引月光入窗,这最原始的夜间照明形式。
 
  
 学会使用火,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认识与利用火,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使人类的脑与手的功能逐步进化,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从照明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祖先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就是第一个照明的光源,也就是第一盏“灯”。
学会使用火,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认识与利用火,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使人类的脑与手的功能逐步进化,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从照明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祖先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就是第一个照明的光源,也就是第一盏“灯”。
   因烹饪上的需要,导致人们将火源引进洞穴,在保持火种不灭的同时,也诞生了火在室内的照明功能,并由此揭开了人类照明灯具的历史。
  
最初,对白天活动、夜间睡觉的远古人来讲,夜间照明并无多大意义。后来随着生活与生产的需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夜间火塘的照明便极为有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将火塘的部分火源分离出来,移至住房的其他部位。从开始的移动火,到后来的固定火,这便成了灯具形成的前奏。
  
窑洞里的“壁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我国宁夏海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八座窑洞式的建筑物,这是史前远古人之家。在其中一座房址的门洞两侧、居室及套室内,距地面5至130厘米之间的窑壁上,残留着50余处火苗状烧土,有26处密集分布在居室的西壁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那墙壁上的烧土下端居中都有一个圆形的小孔,小孔内周壁呈青灰色。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小孔应该是灯孔。它们用作插置油松枝条,点燃它就可照明。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意识在室内照明而留下的历史痕迹。这种窑洞里的原始“壁灯”,应该说是灯的鼻祖。
  
俺们的祖先,以火光照明,这文明的进化,应该是非常悠久。但表意于用火光照明的“灯”字,却出现得很迟。  
镫—“灯”的鼻祖,在战国前,我们的先民是怎么称呼照明器具的,这已不得而知。查遍所有商周时期的文献,都没有关于灯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不见“灯”的字样。考古学家在商周的遗物中,更没有发现灯的实物。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虽说没有关于灯的文字资料,却有不少“烛光”的记载。而甲骨文中虽无灯烛的字样,但有“光”字,该字作一跪坐的人,头顶上有火焰之状。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灯烛。
  
志怪小说《拾遗记》,记载着周穆王,这位周朝第五代天子,在公元前10世纪东巡时,多次提到灯烛。但这部志怪小说是后人的著作,为晋人王嘉所撰,也有人认为是南朝梁肃绮所撰,这是艺术的创作,并非是周朝的文献记载,不能见证历史。
  
最早出现照明器具的名称。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称为“镫”。据《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是见诸于文献的最早的照明器具的名称。意思说用泽兰炼制成明烛,灯台装饰得非常华丽。由此可见,这个“镫”字,就是后来的“灯”的鼻祖。
   
真正意义上的灯具,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这还是一个有待于探索的问题。但可以从“镫”字的演变,来看灯的进化。有据可查“镫”是从豆假借而来的。豆,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酱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礼器,多用青铜、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先民们在创造“镫”字时,又不与“登”字相通。在《尔雅·释器》中有这么一段话:“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又据《仪礼·公食大夫礼》云:“实于镫。”郑玄注:“瓦豆谓之镫”。
   
可见,“登”与“镫”是通用的,只不过是瓦制作的豆称为“登”,用金属制作的则为“镫”。
   
在汉晋时,镫又作“锭”。在汉代的铜灯自铭中就常出现“锭”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镫,锭也。”而据文献记载,镫与锭还是有区别的,“豆有足曰锭,无足曰镫。”
   
那么“锭”字原意是什么?《正字通·金部》说:“锭,荐熟物器,上环以通气之管,中置以蒸饪之具,下致以水火之齐,用类甗。”原来锭与豆同为古代的饪食器。
  
从“镫”到“燈(灯)”
大约在镫、锭互用时,“燈”字也出现了。三国时的嵇康有《杂诗》咏:“光燈吐辉,华幔长舒。”从“镫”字到“燈”字,“金”字旁改成了“火”字旁,表明了古代的灯具,从金属质地演变出多元化的材质,例如陶、木、竹,弃“金”从“火”,更能表意,更为贴切。这便是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与不朽。
   现在,“燈”字又简化成“灯”字。有趣的是,灯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异名别号,今天已不再使用。例如“晴虹”。《韵府》解释道:“晴虹即灯也。”又例如“西明夫人”,《异闻录》说:“杨穆于昭应寺读书,见一红裳女子,云:‘明皇封妾为西明夫人’。验之,乃经幡中灯也。”再例如“开晦公子”,此典源于《文房图赞续》:“明诏使名光,字德耀,号开晦公子。”据此典,灯,又有“明诏使”的美誉。另外,灯还有异名“金釭”、“银釭”、“兰釭”、“红釭”、“明釭”、“星釭”、“月釭”等。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西方灯具的起源也很早。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用空心石头,或海螺做成的原始灯具。德国的人类学家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说:“新石器时代的灯是宠贝城和罗马点油灯的先型。”
  
西方的远古石灯给了我们启迪,这一类原始石器灯具在我国是否也存在呢?俺们的祖先,也极有可能,在石器工艺很发达的新石器时期,使用过石器灯具,只不过目前我们还未发现它们。否则,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决不可能在茫茫黑夜中度过了两千多年,突然间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才出现照明的灯具。
   
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植物油油灯,后来发展到煤油灯或煤气灯。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才为人类带来便捷、清洁明亮、多彩的光源,是人类征服黑夜最伟大的发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