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至

冬至,我国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昨日冬至,时间若白驹,一纵便一年至年尾。冬至至,太阳至我国北方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也是这颗蓝色星球,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故我们的先人,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称冬至为“冬节”、“长至节”、“亚岁”、“日短日”。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古人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后以冬至为“冬节”。
冬至至,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官方例行放假,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为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但已经长了一岁。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又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为地雷复卦,称冬至为一阳生。此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逐渐北移的太阳,并没有为北方人带来温暖,反而从冬至日起,北方才真正进入了一年里,最为寒冷的季节。大约是深秋之后,慢慢厚积的严寒,非要在这一天之后薄发。还要经过小寒、大寒两个节气的缓释之后,温暖的春天,才会重新普降人间!
由此,冬至至,黑夜最长,数九寒天才至冬至始。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由此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民间九九消寒歌念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入九以后,酷寒逼着文人们蛰伏斗室,竟促使文人骚客不得闲: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书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填实告成。填充每天的每一笔划,所用颜色,是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则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至至,老北京旧时流传“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现在则普遍流行的是:“冬至饺子夏至面”,不论贫富,饺子是冬至至必不可少的饭食。其由来是: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羊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已过,最理想的事情,莫过于像一些小兽一般,忘掉一切的烦恼,蛰伏一个漫长的冬眠,等待来年惊蛰之时,再生发出地面。
故,为俺、俺的家人、俺的友人,俺的华族,便不畏极寒的晨风,赶赴景山,去迎接冬至的第一缕阳光。采摄回家,贴图博园,祈盼新的一年,避阴纳阳,驱赶晦气,康寿平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