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初登百望山


百望山,山高海拔210米,是太行山余脉,进入京城的最后一道山梁。《长安夜话》有云:”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百望山还是太行山,延伸到华北平原最东端的山峰,故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俺们走山近十年来,经过百望山,不下百回,但都是因俺自己定的一条规矩:“花钱的地方不去”,故虽自百望山门前经过若干次,都因登百望山需缴纳六元门票,而过其门而未入。

前几日,俺的小学友曾购得北京年票,可免费入园,才与其结伴走进百望山。俗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百望山其实就是,香山系列的紧靠平原的丘陵。其之所以成为公园,就是人们依据当地的传说,将一座人工绿化林,围将起来,改称收费的悠头,这个传说,就是大宋时杨家将的传说。

自网络资料知:百望山又名望儿山。民间传说北宋杨六郎与辽兵在山下大战,佘太君登山观战为六郎助威,因此得名望儿山。其海拔232米,面积2000余亩,位于香山东侧,颐和园北侧,京密引水渠绕山而过。与黑山头、韩家山鼎立相望,突兀挺拔,登临主峰,极目远眺京华大地,气象万千,四季景色各异,是登高游览的好去处。百望山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素有北京城市氧源之称。百望山森林公园草木种类繁多,空气中富含的负氧离子,游于其间,可以享受到森林浴的保健功能。并且百望山环境清幽,适宜各年龄段,和不同身体条件的人攀爬锻炼,是距京城最近的登山乐园,
一九九一年请张友渔同志题写了匾额“百望山”。百望!百望!百里以外即可望见。行车路线乘330、933、特6路车到百望山站下车。

























附录网络有关望儿山的传说:
北宋年间,杨太郎和韩昌在山下鏖战,佘太君在山上观战,不到一个时辰,山下辽兵大败,只见六郎催马,紧追不舍,一直逼追辽兵溃退关外,佘太君惟恐韩昌有诡,心急无奈,为保佑六郎平安无恙,佘太君翻山越岭到金山寺求神拜佛,天大黑才走到。扣门后,寺内老方丈知道佘太君到来,连忙起身迎接,让到西厢房休息。第二天,佘太君做完佛事要回府,老方丈再三挽留,太君只好答应再住一天。
说来也巧,寺内有个叫李三的和尚,老家住在边关一带,有一次辽兵闯进他家杀人放火,多亏杨六郎率兵赶到,杀退辽兵,李三才幸免遇难。后来他出家当了和尚,今儿遇见太君,悲喜万分,他跪在太君面前叙说了当前遭遇。李三从小学过石匠,又时刻不忘杨家救命之恩,他执意要为太君刻一石像,刻好了,太君看后惬意的笑了笑。李三把太君像供在西厢房,因为杨家报国尽忠有功,前来金山寺进香的人每次也给佘太君像烧香叩拜。后来人们在望儿山山顶修了了座佘太君庙,李三和尚就把这尊石像搬到望儿山山顶,放在庙内让人长期供仰。
从此有了佘太君庙,前来朝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清末年间,庙毁于战乱,石像也不知去向,现今庙内有佘太君、杨八姐、杨六郎三尊石像,是以后重新刻置的。在山基,淹没于苍松翠柏林中的教子台是一块大的岩石,石上有摩崖石刻“教子台”三个字。此石传说是佘太君登山时,到此谢绝了儿子杨六郎的送行,站在石头上督促六郎赶快下山迎战辽兵,为国尽忠,亦对母尽子孝道的教诲。
顺山而上,于半山腰有一座四角亭-回头石,是继续登山的一个导游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实有“稍息回首俯城廓仰望山岭催步行”之感。亭东有一巨石,石上刻着“回头石”三个字,传说是佘太君到此稍息回首望儿的地方。据说佘太君的龙头拐杖就是在这里拔取的一株花犁木削制而成的。
当你沿太君岭石板路登临山顶,公路东北向山脊处一方形台子上有石雕一尊“佘太君望儿像”,就是传说佘太君望儿的地方。原来的望儿台久经失修,破乱不堪,丙子年阳春季节,按原形修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