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原 之 舟

标签:
北京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镇勒勒车雕塑摄影习作原创情感 |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
话说前文,邂逅到的老牧马人,当得知俺也是曾经的牧马人与军马卫生员时,十分真挚与热情,到他家做客。但今日上午九点,就要集合前往某个蒙古包旅游点,故婉言谢绝了老牧马人的盛情意切的邀请,赶忙赶回了下榻的宾馆。
那个巨型雕塑勒勒车,为赛罕塔拉人,摆放在了赛汉塔拉镇的最北边,若不是打的到雕塑前,仅靠走是在短时间内办不到的。
勒勒车的特点,就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拉物、游牧搬家,乃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
勒勒车车轮高大并不奇怪,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勒勒车的车轮可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滩、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地行进。勒勒车载重量大,载重达二三百斤,挽以一牛。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凿刻在乌拉特中旗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勒勒车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砰(车旁加贲),破穹庐"的语句。据考证,“砰(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
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黑龙江志稿》中云:“蒙人栽重致远,驼、马而外,有达呼尔所制之一种辘轱车,亦称‘大轱辘车’。轮不甚圆,辕不求直,轴径如椽,轮高四尺余,以一牛拽之曳而行,首尾相连,一童子可御十余辆,唯遇山路崎岖,防其损折,须携带斧凿,此为普通运载之车。”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据《北史》载:“突厥语称车子为“康里”。蒙古车与之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所用之车有着密切的联系。”
勒勒车已然成为蒙古民族文明的一个代表,勒勒车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尼特右旗的赛罕塔拉镇,把勒勒车的雕塑,摆放在自己城镇的边缘,就是为了使来到苏尼特右旗的游客,能够一睹这一古老文明产物的风采。随后俺们在返京的沿路,见到许多蒙古包的旅游景点,都摆放着乘坐用的勒勒车,这会使身在现代的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乘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游荡的远古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