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 原 之 舟

(2012-08-19 00:27:46)
标签:

北京

苏尼特右旗

赛罕塔拉镇

勒勒车雕塑

摄影习作

原创

情感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草  原 之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话说前文,邂逅到的老牧马人,当得知俺也是曾经的牧马人与军马卫生员时,十分真挚与热情,到他家做客。但今日上午九点,就要集合前往某个蒙古包旅游点,故婉言谢绝了老牧马人的盛情意切的邀请,赶忙赶回了下榻的宾馆。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此时同屋的老同学宋恒信早已起床,等待着俺的归来。俺们见距集合离开的时间尚早,老同学与我再次离开宾馆,去寻拍昨天自二连浩特归来,路过时所见到的,位于赛罕塔拉镇边缘的巨型雕塑——勒勒车。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为了节省时间,还能赶拍到位于赛汉塔拉镇,乌兰牧骑文化广场的巨型雕塑,拉马头琴的老牧人,老同学宋恒信提议打车前往。当俺们告知一位当地的女出租车司机,俺们的意向时,她很是高兴地,以十元钱往返,承载俺们前往两个地点。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那个巨型雕塑勒勒车,为赛罕塔拉人,摆放在了赛汉塔拉镇的最北边,若不是打的到雕塑前,仅靠走是在短时间内办不到的。

   当俺们近前看到巨型雕塑勒勒车时,为它的硕大所震撼,如此硕大的即写实又抽象的雕塑,在内地很少见识。又是如此贴近百姓生活的雕塑巨制,在内地更是少见。内地所有巨型雕塑,大部分不是佛教的弥勒佛,就是观音菩萨,很少有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写实作品。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俺们眼前的这架勒勒车,写实,就是一架蒙古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勒勒车;抽象,就是这架勒勒车,就是两个高达十米以上的仿真车轮,与一头奋力前行的老牛。几乎整个雕塑作品,充斥着蒙古族的民族元素:粗狂、简洁、勇猛、耐苦、奋进。

   勒勒车,又为蒙古牧民所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民族使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勒勒车,通常是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

   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蒙古车的车轮子一般是用六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一米五,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轴心长达四十五厘米,外端直径约为二十九厘米,内端直径约为三十二厘米。轴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六十五厘米左右。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四米多,期后半部分配以八至十条横撑,辕穿过约一米五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勒勒车的特点,就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拉物、游牧搬家,乃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故勒勒车还有着“草原之舟”的美誉。勒勒车即可单车使用,又可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勒勒车车轮高大并不奇怪,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勒勒车的车轮可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滩、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地行进。勒勒车载重量大,载重达二三百斤,挽以一牛。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凿刻在乌拉特中旗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勒勒车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砰(车旁加贲),破穹庐"的语句。据考证,“砰(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

 

  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草 <wbr>原 <wbr>之 <wbr>舟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黑龙江志稿》中云:“蒙人栽重致远,驼、马而外,有达呼尔所制之一种辘轱车,亦称‘大轱辘车’。轮不甚圆,辕不求直,轴径如椽,轮高四尺余,以一牛拽之曳而行,首尾相连,一童子可御十余辆,唯遇山路崎岖,防其损折,须携带斧凿,此为普通运载之车。”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据《北史》载:“突厥语称车子为“康里”。蒙古车与之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所用之车有着密切的联系。”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勒勒车已然成为蒙古民族文明的一个代表,勒勒车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尼特右旗的赛罕塔拉镇,把勒勒车的雕塑,摆放在自己城镇的边缘,就是为了使来到苏尼特右旗的游客,能够一睹这一古老文明产物的风采。随后俺们在返京的沿路,见到许多蒙古包的旅游景点,都摆放着乘坐用的勒勒车,这会使身在现代的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乘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游荡的远古感觉。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勒勒车,是蒙古族牧人企盼牲畜繁殖的福音,它装载着蒙古族过去历史的沉重,也承载着蒙古牧民们,未来的幸福与吉祥。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俺看着眼前这巨型勒勒车,望着迎着朝阳奋力前行的劲牛,似乎就听到了那达慕大会上,勒勒车的吱吱声,带给牧人繁荣富裕的喜悦;似乎看到了牧人们的婚庆喜宴时,远方的亲朋好友,乘着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勒勒车,前来祝贺;那欢声笑语洒满草原,那悠远的牧歌唱响草原,那长长的勒勒车队,昭示着将蒙古族牧人们载向更幸福的理想天堂。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草 <wbr>原 <wbr>之 <wbr>舟

 

  

        博友宠柳娇花留诗:

                        蓄势待发老奔牛,
                      上扬有力不犯愁。
                      车轮滚滚向前走,
                      生活富足无后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